苦參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苦參散

【處方】 苦參30克(銼)蒼耳苗30克 蔓荊子30克 牡荊子30克 晚蠶沙30克 白蒺藜30克(微炒,去刺)晚蠶蛾15克 玄參30克 胡麻子30克 蛇床子30克 天麻30克 乳香1.5克

【制法】 上藥搗細羅為散。

【功效與作用】 治遍身風瘙癢不可止。

【用法用量】 每服6克,不計時候,以紫筍調下。

【摘錄】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苦參散

【處方】 苦參90克(銼)露蜂房60克(微炒)松脂60克 附子60克(炮裂,去皮、臍)梔子仁60克 烏蛇90克(酒浸,去皮、骨,炙微黃)木蘭皮60克

【制法】 上藥搗細羅為散。

【功效與作用】 治肺臟久積風毒,皮膚生白癜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6克,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宜常吃蘿卜菜。

【注意】 服藥期間,忌食雞、雀、豬、魚,大蒜、濕面等。

【摘錄】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外科精義》卷下引《野夫多效方》:苦參散

【處方】 苦參 蔓荊子 何首烏 荊芥穗 威靈仙等分

【制法】 上藥為細末。

【功效與作用】 治遍身瘡疥,經年不效。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空腹時酒調下,一日服。

【注意】 服藥期間,忌食發(fā)風物。

【摘錄】 《外科精義》卷下引《野夫多效方》

圣濟總錄》卷七十八:苦參散

【處方】 苦參半兩,礬石(熬令汁盡)半兩,青葙子半兩,藜蘆1分。

【制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匿蟲)蝕人下部,通見五臟,痢下膿血,舉體不安,遍身疼痛,面無顏色,手足虛腫

【用法用量】 每用2錢匕,小兒只用1錢匕,置竹筒中吹下部。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七十八

《圣惠》卷十七:苦參散

【處方】 苦參半兩(銼),恒山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熱病4日,結胸滿痛壯熱,身體疼痛。

【用法用量】 以水2中盞,煎至1盞,去滓,盡飲之,不拘時候。當吐即愈,未吐再服。

【摘錄】 《圣惠》卷十七

《圣惠》卷二十四:苦參散

【處方】 苦參1兩(銼),蒼耳苗1兩,蔓荊子1兩,牡荊子1兩,晚蠶沙1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晚蠶蛾半兩,玄參1兩,胡麻子1兩,蛇床子1兩,天麻1兩,乳香半兩。

【制法】 上為細散。

【功效與作用】 遍身風瘙癢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紫筍茶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二十四

《圣惠》卷十七:苦參散

【別名】 苦參飲

【處方】 苦參1兩(銼),黃芩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解毒氣。主熱病3日。傷寒發(fā)狂。

【用法用量】 苦參飲(《圣濟總錄》文瑞樓本卷二十八)

【摘錄】 《圣惠》卷十七

《圣惠》卷三十七:苦參散

【處方】 苦參1兩,黃連1兩(去須),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梔子仁半兩,柏葉半兩,桑耳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大衄,口耳皆血出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入生地黃汁1合,攪令勻,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三十七

《圣惠》卷六十四:苦參散

【處方】 苦查1兩(銼),人參1兩(去蘆頭),丹參1兩,黃連3分(去須),沙參1兩(去蘆頭),玄參1兩,秦艽3分(去苗),白鮮皮1兩,川升麻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梔子仁3分,犀角屑1兩,黃芩1兩,赤芍藥1兩,當歸1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防風1兩(去蘆頭),白花蛇2兩(酒浸,炙令黃,去皮骨)。

【制法】 上為細散。

【功效與作用】 身體生風毒瘡,或癢痛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后以溫酒調下。

【摘錄】 《圣惠》卷六十四

片玉痘疹》卷八:苦參散

【處方】 羌活、防風、牛蒡子(炒)、桔梗、連翹、人中黃、酒芩、荊芥穗、苦參。

【功效與作用】 痘疹將起發(fā),便先頭目腫者,此天行疫癘之氣,名大頭瘟

【用法用量】 方中苦參原脫,據《幼幼集成》補。

【摘錄】 《片玉痘疹》卷八

《圣濟總錄》卷十一:苦參散

【處方】 苦參1兩,羚羊角(鎊)2兩,蒺藜子(炒去角)1兩,石南葉(酒、醋微炙)1兩,芎?1兩,細辛(去苗葉)1兩,白術1兩,秦艽(去苗土)1兩,白蘞1兩,防己1兩,芍藥1兩,甘草(炙)1兩,遠志(去心)1兩,沙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石膏(搗研如粉)1兩,前胡(去蘆頭)1兩,當歸(切,焙)1兩,獨活(去蘆頭)1兩,黃耆(銼)1兩,干姜(炮)1兩,山茱萸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防風(去叉)2兩,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半兩。

【制法】 上藥各研后拌和再羅為散。

【功效與作用】 補諸不足。主皮膚頑痹不仁,積年疥癬。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半至2錢匕,漸加至3錢匕,空腹酒調下,須臾以食壓之,1日2次,以知為度。

【摘錄】 《圣濟總錄》卷十一

《圣濟總錄》卷宗一三二:苦參散

【處方】 苦參、藍葉(陰干)、威靈仙(去土)、蔓荊實(去皮)、何首烏、荊芥穗、胡麻子、烏藥(銼)、天麻各等分。

【制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肺風上攻眉額生瘡。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食后溫酒調下,日3次,夜2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宗一三二

《醫(yī)統》卷八十一:苦參散

【處方】 苦參(為細末)、檳榔(末)各等分。

【功效與作用】 一切膿疥濕熱瘡瘍。

【用法用量】 濕瘡干搽,干疥柏子油搽上。

【摘錄】 《醫(yī)統》卷八十一

普濟方》卷三九七:苦參散

【處方】 好肥白棗20個,山梔子20個,苦參1分。

【制法】 上用箬葉包,再用紙裹,以鹽水洗凈,黃泥固濟,用火煅令通赤,取出,地上過1宿,卻取出,為末。

【功效與作用】 血痢

【用法用量】 陳米飲下。

【摘錄】 《普濟方》卷三九七

儒門事親》卷十五:苦參散

【處方】 苦參(取頭末)2兩,豬肚1個。

【制法】 上以苦參末摻豬肚內,用線縫合,隔宿煮軟,取出洗去原藥,先不吃飯5頓,至第2日先飲新水1盞,后將豬肚食之,如吐了,再食之,食罷,待一二時,用肉湯調無憂散5-7錢,取出小蟲一二萬為效。后用皂角1斤(不蛀者,去皮弦及子,捶碎),水4碗,煮至1碗,用生絹濾去滓,再入苦參末攪,熟稀面糊膏子,取出放冷,后入:何首烏2兩,防風1兩半,芍藥5錢,人參3錢,當歸1兩(焙),為細末,與皂角膏子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癘風。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溫酒或茶清送下,不拘時候,1日3次;后用苦參、荊芥麻黃煎湯冷洗。

【摘錄】 《儒門事親》卷十五

《圣濟總錄》卷一三三:苦參散

【處方】 苦參1兩,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1兩,白芷1兩,蒺藜子(炒去角)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下注熱毒瘡。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加至2錢匕,溫酒調下。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三三

《雞峰》卷二十五:苦參散

【處方】 苦參1兩,漏蘆根1兩,蒺藜1兩,楮莖葉1兩,枳實3錢。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瘡瘍。

【用法用量】 以漿水2盞,煎至1盞,以綿沾洗,1日-9次,以粉拭。

【摘錄】 《雞峰》卷二十五

《普濟方》卷二八○引《衛(wèi)生家寶》:苦參散

【處方】 苦參、蔓荊子、何首烏、荊芥穗、威靈仙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

【功效與作用】 遍身瘡疥,經年不效。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前酒調下,1日3次。

【注意】 忌發(fā)風物。

【摘錄】 《普濟方》卷二八○引《衛(wèi)生家寶》

《圣惠》卷六十五:苦參散

【處方】 苦參4兩(銼),丹參4兩(銼),蛇床子半斤。

【制法】 上為細散。

【功效與作用】 一切疥及風瘙癢,搔之成瘡。

【用法用量】 先以溫水洗瘡,拭干后敷之。

【摘錄】 《圣惠》卷六十五

方出《本草綱目》卷五十二引《篋中方》,名見《普濟方》卷三○八:苦參散

【處方】 頭垢、苦參末。

【功效與作用】 蜈蚣螫人。

【用法用量】 酒調,敷之。

【摘錄】 方出《本草綱目》卷五十二引《篋中方》,名見《普濟方》卷三○八

方出《外臺》卷十五(注文)引《張文仲方》,名見《圣惠》卷二十四:苦參散

【處方】 苦參3斤,露蜂房(炙)3兩,松脂3兩,附子(炮)3兩,防風3兩,梔子仁5兩,烏蛇脯6兩(炙),木蘭皮2兩。

【制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白癜風。

【用法用量】 方中木蘭皮用量原缺,據《圣惠》補。

【注意】 宜常吃蘿卜菜,忌食雞肉豬肉、冷水、熱面、生菜;勿食雀肉,忌魚、大蒜、濕面。

【摘錄】 方出《外臺》卷十五(注文)引《張文仲方》,名見《圣惠》卷二十四

方出《圣惠》卷九,名見《圣濟總錄》卷二十一:苦參散

【處方】 苦參末。

【功效與作用】 傷寒4-5日,已嘔吐,更宜吐者。瘟疫狂躁并結胸。

【用法用量】 上以溫酒5合調服之。得吐即愈。

【摘錄】 方出《圣惠》卷九,名見《圣濟總錄》卷二十一

《圣濟總錄》卷一三六:苦參散

【處方】 苦參1兩,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1兩,黃連(去須)3分,當歸(切,焙)3分,人參半兩,玄參半兩,丹參半兩,沙參半兩,芍藥半兩,蒺藜子(炒去角)半兩,防風(去叉)半兩。

【制法】 上為細散。

【功效與作用】 遍身瘡疥風毒,瘙癢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溫酒調下,1日2次,不拘早晚。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三六

《圣濟總錄》卷一三四:苦參散

【處方】 苦參不拘多少。

【制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湯火燒瘡。

【用法用量】 新汲水調如膏涂之。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三四

《外臺》卷四引《小品方》:苦參散

【處方】 苦參1兩,黃連1兩,葶藶子(熬)1兩,瓜蒂1兩,黃芩1兩,黃柏1兩,大黃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凡人無故,忽然振寒便發(fā)黃,皮膚黃曲塵出,小便赤少,大便時閉,氣力無異,食飲不妨,已服諸湯,余熱不除,久黃者。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飲送下,當大吐者,1日1次,不吐,1日2次,亦得下。服藥5日,知可消息,不知更服。

【注意】 忌豬肉、冷水。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病起忽振寒,知為少陽火氣郁發(fā),奪其春升之令,津液不能灌充,所以色黃枯悴,有如曲塵出現于皮膚,詢?yōu)?a href="/w/%E8%83%86%E7%83%AD" title="膽熱">膽熱無疑。更審二便閉澀,飲食如故,胃氣尚堪克任苦寒,故用苦參、三黃峻攻濕熱;兼瓜蒂佐苦參,取吐于上;葶藶佐大黃,降泄于下,上下開泄,急通少陽之樞,則津液方得灌充,是皆病起于暴之至治也。若因病而漸次成疸,正氣本虛之證,又非本方可擬也。

【摘錄】 《外臺》卷四引《小品方》

《圣惠》卷十:苦參散

【處方】 苦參3兩(銼),黃連2兩(去須),梔子仁2-7枚,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生干地黃1兩,石榴花半兩(微炒)。

【制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傷寒鼻衄。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愈為度。

【摘錄】 《圣惠》卷十

《圣惠》卷十六:苦參散

【處方】 苦參2兩(銼),黃芩1兩,川升麻2兩。

【制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時氣壯熱不解,心神煩悶。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頻服,當吐為效。

【摘錄】 《圣惠》卷十六

魯府禁方》卷四:苦參散

【處方】 石菖蒲(九節(jié)者)1兩,威靈仙1兩,胡麻(炒)1兩,川芎1兩,苦參4兩,荊芥1兩,甘草1兩。

【制法】 上為細末。

【功效與作用】 風癬疥瘡。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好黃酒調下。

【摘錄】 《魯府禁方》卷四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于“苦參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