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石膏湯

跳轉(zhuǎn)到: 導(dǎo)航, 搜索

目錄

出處】 《傷寒論

【方名】 竹葉石膏湯

【出處】 《傷寒論》

異名竹葉湯(《外臺秘要》卷三引《張文仲方》)、人參竹葉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五)。

【分類】 清熱劑-清氣分熱

【組成】 竹葉(6克) 石膏(50克) 半夏(9克) 麥門冬(20克) 人參(6克) 粳米(10克) 甘草(6克)

【方論】方中竹葉、石膏清熱除煩為君;人參、麥冬益氣養(yǎng)陰為臣;半夏降逆止嘔為佐;甘草、粳米調(diào)養(yǎng)胃氣為使。諸藥合用,使熱祛煩除,氣復(fù)津生,胃氣調(diào)和,諸證自愈。

【功用】 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 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zé)灒?a href="/w/%E6%B0%94%E9%80%86" title="氣逆">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shù)。(本方常用于流腦后期、夏季熱、中暑等屬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飲屬胃熱陰傷者,亦可應(yīng)用。)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禁忌】 本方清涼質(zhì)潤,如內(nèi)有痰濕,或陽虛發(fā)熱,均應(yīng)忌用?! ?/p>

方解

本方證乃熱病后期,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胃氣不和所致。熱病后期,高熱雖除,但余熱留戀氣分,故見身熱有汗不解、脈數(shù);余熱內(nèi)擾,故心胸?zé)?;口干?a href="/index.php?title=%E8%88%8C%E7%BA%A2%E5%B0%91%E8%8B%94&action=edit&redlink=1" class="new" title="舌紅少苔(尚未撰寫)" rel="nofollow">舌紅少苔是陰傷之兆;氣短神疲,脈虛是氣虛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氣逆欲嘔。氣分余熱宜清,氣津兩傷宜補(bǔ)。治當(dāng)清熱生津,益氣和胃。方中竹葉配石膏清透氣分余熱,除煩止渴為君。人參配麥冬補(bǔ)氣養(yǎng)陰生津為臣。半夏降道和胃以止嘔逆為佐。甘草、粳米和脾養(yǎng)胃以為使。全方清熱與益氣養(yǎng)陰并用,祛邪扶正兼顧,清而不寒,補(bǔ)而不滯,為本方的配伍特點(diǎn)。本方實(shí)為一首清補(bǔ)兩顧之劑,使熱清煩除、氣津得復(fù),諸癥自愈,正如《醫(yī)宗金鑒》說:“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bǔ)之方?!?/p>

本方由白虎湯化裁而來。白虎湯證為熱盛而正不虛,本證為熱勢已衰,余熱未盡而氣津兩傷。熱既衰且胃氣不和,故去苦寒質(zhì)潤的知母,加人參、麥冬益氣生津,竹葉除煩,半夏和胃。其中半夏雖溫,但配入清熱生津藥中,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輸轉(zhuǎn)津液,使參、麥補(bǔ)而不滯,此善用半夏者也。

本方在《傷寒論》中治“傷寒解后,虛瀛少氣,氣逆欲吐”證。在實(shí)際運(yùn)用中,凡熱病過程中見氣津已傷、身熱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對于暑溫病發(fā)熱氣津已傷者,尤為適合。

【化裁】 若胃陰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爛,舌紅而干,可加石斛天花粉等以清熱養(yǎng)陰生津;胃火熾盛,消谷善饑,舌紅脈數(shù)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強(qiáng)清熱生津之效;氣分熱猶盛,可加知母、黃連,增強(qiáng)清熱之力。

【附方】 無。  

文獻(xiàn)

方論 汪昂《醫(yī)方集解.瀉火之劑》:“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竹葉、石膏辛寒以散余熱;人參、甘草、麥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補(bǔ)虛生津;半夏之辛溫以豁痰止嘔,故去熱而不損其真,導(dǎo)逆而能益其氣也?!?/p>

《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后勞復(fù)病脈證并治》:“傷寒解后,虛瀛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薄 ?/p>

來源】《痧疹輯要》卷二

竹葉石膏湯

【來源】《痧疹輯要》卷二。

【組成】竹葉3片 紅花0.9克 生地6克 煅石膏9克 花粉2.4克 陳皮1.5克 甘草1.5克 黃連1.5克(微炒) 僵蠶5條 連翹1.8克 玄參3克 牛蒡子1.8克 桑皮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宣肺,解肌透疹。

【主治】痧疹見形二三日,色紅,煩躁,出不透快。

竹葉石膏湯

【來源】《誠書》卷六。

【組成】淡竹葉7片 軟石膏9克 大黃(煨)4.5克 陳皮3克 藿香葉6克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主治】繭唇。  

來源】《證治準(zhǔn)繩.瘍醫(yī)》卷二

竹葉石膏湯

【組成】淡竹葉 石膏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炙)

【用法】加生姜少許,水煎服。

【主治】癰疽腫痛,胃火內(nèi)盛,口渴喜飲。

竹葉石膏湯

【來源】《幼科直言》卷五。

【組成】煅石膏 連翹 黃芩 花粉 甘草梢 薄荷 柴胡

【用法】加竹葉5片為引,水煎服。

【主治】肺熱,鼻流紫血者?! ?/p>

來源】《正體類要》卷下

竹葉石膏湯

【別名】六味竹葉石膏湯(《景岳全書》卷五十七)。

【組成】淡竹葉1錢,石膏1錢(煅),桔梗1錢,木通1錢,薄荷1錢,甘草1錢。

【來源】《正體類要》卷下。

【主治】胃實(shí)火盛,口渴唇干口舌生瘡,小便赤;一切痛疽兼煩渴。

【論述】《醫(yī)方集解》:李士才曰,陽明外實(shí)則用柴葛以解肌,陽明內(nèi)實(shí)則用承氣以攻下,此云胃實(shí),非有停滯,但陽焰勝耳?;鹜鷦t金困,故以竹葉瀉火,以桔梗救金,薄荷升火于上,木通泄火于下,甘草、石膏直入戊土而清其中。三焦火平則炎蒸退,而津液生矣。

【用量】加生姜為引,水煎服?! ?/p>

處方來源】《麻癥集成》卷三

竹葉石膏湯

【藥物組成】竹葉、石膏、知母、花粉、麥冬、甘草。

【處方來源】《麻癥集成》卷三。

方劑主治】麻發(fā)于心肺,肺虛胃熱,口干咳嗽,心煩

【方劑功效】瀉心清肺。

【用法用量】加米,水煎服。

關(guān)于“竹葉石膏湯”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xué)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dǎo)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