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出血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視網膜出血不是一種獨立的眼病,而是許多眼病和某些全身病所共有的病癥。臨床上一般通稱為眼底出血

視網膜出血以毛細血管病變最為常見,主要是毛細血管內膜損壞,滲透性增加,使血液滲出;其次是來自靜脈方面的出血,多發(fā)生在局部或全身病變,靜脈血流遲緩或滯留,血液粘稠度改變,靜脈血栓,靜脈壁的炎癥等;由動脈方面發(fā)生的出血比較少見,主要見于血管壁局部粥樣硬化或血管栓塞等情況。

中醫(yī)認為:氣溫則血活,氣塞則血凝,臨床上氣虛不攝氣虛運行遲滯,或氣滯血行受阻則容易引起上眼底出血,瘀血阻滯目絡,常導致眼前浮云飄移,如旌旗拂搖,視物黑茫不見,反復發(fā)作,可出現(xiàn)眼部脹痛等,直至失明。

目錄

視網膜出血的原因

引起視網膜出血的眼病很多,病因有:

(1)機械性阻塞,如血栓

(2)炎癥性疾患或免疫復合物侵犯血管壁,如視網膜靜脈周圍炎視盤血管炎。

(3)全身性血管病和血液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4)視網膜血管異常,各種不同的病因導致相同的病理損害,如視網膜出血、滲出、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等。

視網膜出血的診斷

P>  眼及眶區(qū)CT檢查 --

眼及眶區(qū)的CT檢查是通過CT對眼及眶區(qū)進行檢查的一種方法。

CT掃描可提供一種高分辨力、切面圖像及灰階眼部圖像,它以X線為能源而顯示人體的層面圖像。目前CT已很普及,從而為眼科疾病的診斷提供了一種優(yōu)越的檢查方法。但由于種種原因,在眼部病變的CT分析和診斷上仍存在諸多問題。眼內疾病的診斷超聲優(yōu)于CT,而在眼眶病變的診斷中,CT優(yōu)于超聲。本文就眼眶病變CT診斷上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并介紹與診斷有關CT的基礎知識,這對全面分析眼部CT片非常重要。

1. 眼部CT掃描方法

1.橫斷掃描 患者仰臥檢查床上,自眶耳線下方1cm頭顱頂側作連續(xù)掃描,直量軸5mm厚的層面檢查需要6~8個層面。作薄層掃描時(1mm層厚),全部眼眶需要近40個層面。

2.冠狀掃描 患者仰臥或俯臥檢查臺上,頭過伸,使頭矢狀線與床面一致,兩側眶耳線與掃描基線垂直,向外耳道前4cm處向前連續(xù)掃描,層厚4~5mm)。如作眼內病變CT掃描則自眼球開始向后掃描。

3.造影增強方法 靜脈給予造影劑的方法是在幾分鐘內將造影劑注射,全量注射完畢后再開始掃描。

4.壓頸檢查 眶內靜脈曲張常規(guī)CT掃描時多不顯影,或僅顯示小部分病變,欲觀察病變全部范圍可行頸部加壓檢查。將血壓計袋纏于患者頸部,擺好位置,加壓至5.33kPa(高于靜脈壓),再行掃描檢查,掃描完畢后立即將氣囊放松。

5.視神經和視神經掃描方法

有時為詳細觀察視神經病變(腫瘤外傷等病變),需要特殊CT檢查方法。首先需要1mm薄層面,因為正常視神經約4mm粗,較厚的層面不利于分析。第二要特殊掃描角度,即作與眶耳線呈負15°的掃描線,再令病人眼向上視,這時視神經伸直,且與掃描線平行,CT即可在一個層面上觀察視神經眶內段甚至管內段的全長。

2. 眼部CT掃描層面厚度

常規(guī)眼部CT掃描厚度為5mm,正常眼眶垂直高度在40mm左右,故一般水平掃描8個層面即可包括全部眼眶內結構??魞?a href="/index.php?title=%E7%97%85%E5%8F%98%E4%BD%93&action=edit&redlink=1" class="new" title="病變體(尚未撰寫)" rel="nofollow">病變體積較大,適合5mm厚度的掃描層面。但遇一些特殊情況或病變需較薄層面厚度掃描,如球內病變、眼外肌病變、視神經病變、或估計病變直徑小于5mm時,需要3mm或1mm層厚掃描,否則因層面厚,病變小,而只有一個層面顯示病變,不利于診斷和分析,甚至有可能遺漏病變的顯示。由于薄層斷面較少受體積平均影響,從而提高了圖像分辨力,顯示病變更加清楚。

眼壓 --

診斷青光眼的檢測方法。

眼底鏡檢查法 --

眼底檢查宜在暗室中進行。病人取坐位,醫(yī)生取坐位、立位均可。右手持眼底鏡位于病人的右側進行。

眼底出血宜用眼適度,不要長時間看書報、電視,建議看過40分鐘后休息2~3分鐘,不要過度興奮、疲勞、激動或惱怒,保持良好和充足的睡眠。同時還要少吸煙、少飲酒,少吃有刺激性的食物,禁喝濃茶或咖啡。

視網膜出血的鑒別診斷

1.突然眼前一片漆黑,僅見手動或僅有光感。

2.驟然間眼前如有圓的黑影遮住,不隨眼轉動而漂浮,正中方向注視物體完全不見,兩旁物體則模糊可見。

3.突然眼內有如線條狀黑影向某一方向直射,進展迅速,且逐漸加多,最后終至遮住眼前,視物一片模糊,無法分辨。

4.驟然眼前出現(xiàn)紅光閃閃,逐漸加多,以致紅光滿目,視物不明。

5.發(fā)病先兆,多數(shù)有眼脹,眼珠跳動等感覺。

6.多數(shù)反復發(fā)作,每次發(fā)作,亦有以上某些癥象,即使積血不退,當繼續(xù)出血時,還可能有以上的某些感覺。

P>  眼及眶區(qū)CT檢查 --

眼及眶區(qū)的CT檢查是通過CT對眼及眶區(qū)進行檢查的一種方法。

CT掃描可提供一種高分辨力、切面圖像及灰階眼部圖像,它以X線為能源而顯示人體的層面圖像。目前CT已很普及,從而為眼科疾病的診斷提供了一種優(yōu)越的檢查方法。但由于種種原因,在眼部病變的CT分析和診斷上仍存在諸多問題。眼內疾病的診斷超聲優(yōu)于CT,而在眼眶病變的診斷中,CT優(yōu)于超聲。本文就眼眶病變CT診斷上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并介紹與診斷有關CT的基礎知識,這對全面分析眼部CT片非常重要。

1. 眼部CT掃描方法

1.橫斷掃描 患者仰臥檢查床上,自眶耳線下方1cm頭顱頂側作連續(xù)掃描,直量軸5mm厚的層面檢查需要6~8個層面。作薄層掃描時(1mm層厚),全部眼眶需要近40個層面。

2.冠狀掃描 患者仰臥或俯臥檢查臺上,頭過伸,使頭矢狀線與床面一致,兩側眶耳線與掃描基線垂直,向外耳道前4cm處向前連續(xù)掃描,層厚4~5mm)。如作眼內病變CT掃描則自眼球開始向后掃描。

3.造影增強方法 靜脈給予造影劑的方法是在幾分鐘內將造影劑注射,全量注射完畢后再開始掃描。

4.壓頸檢查 眶內靜脈曲張常規(guī)CT掃描時多不顯影,或僅顯示小部分病變,欲觀察病變全部范圍可行頸部加壓檢查。將血壓計袋纏于患者頸部,擺好位置,加壓至5.33kPa(高于靜脈壓),再行掃描檢查,掃描完畢后立即將氣囊放松。

5.視神經和視神經掃描方法

有時為詳細觀察視神經病變(腫瘤、外傷等病變),需要特殊CT檢查方法。首先需要1mm薄層面,因為正常視神經約4mm粗,較厚的層面不利于分析。第二要特殊掃描角度,即作與眶耳線呈負15°的掃描線,再令病人眼向上視,這時視神經伸直,且與掃描線平行,CT即可在一個層面上觀察視神經眶內段甚至管內段的全長。

2. 眼部CT掃描層面厚度

常規(guī)眼部CT掃描厚度為5mm,正常眼眶垂直高度在40mm左右,故一般水平掃描8個層面即可包括全部眼眶內結構??魞?a href="/index.php?title=%E7%97%85%E5%8F%98%E4%BD%93&action=edit&redlink=1" class="new" title="病變體(尚未撰寫)" rel="nofollow">病變體積較大,適合5mm厚度的掃描層面。但遇一些特殊情況或病變需較薄層面厚度掃描,如球內病變、眼外肌病變、視神經病變、或估計病變直徑小于5mm時,需要3mm或1mm層厚掃描,否則因層面厚,病變小,而只有一個層面顯示病變,不利于診斷和分析,甚至有可能遺漏病變的顯示。由于薄層斷面較少受體積平均影響,從而提高了圖像分辨力,顯示病變更加清楚。

眼壓 --

診斷青光眼的檢測方法。

眼底鏡檢查法 --

眼底檢查宜在暗室中進行。病人取坐位,醫(yī)生取坐位、立位均可。右手持眼底鏡位于病人的右側進行。

眼底出血宜用眼適度,不要長時間看書報、電視,建議看過40分鐘后休息2~3分鐘,不要過度興奮、疲勞、激動或惱怒,保持良好和充足的睡眠。同時還要少吸煙、少飲酒,少吃有刺激性的食物,禁喝濃茶或咖啡。

視網膜出血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由于視網膜出血的原因不同,預后及對視力的影響也不一樣。少量出血可以完全吸收,不影響視力,也無其它并發(fā)癥(如高血壓眼底出血、分支靜脈阻塞等)。如果出血量多,或反復出血,血液進入玻璃體內引起玻璃體混濁,形成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如糖尿病視網膜出血等),視力就會受到嚴重損害,甚至失明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眼底出血 ,特別是周邊視網膜出血 ,在早期可能因視力沒有任何影響而被忽視 ,因此耽誤了治療。 這種情況多見于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糖尿病和高血壓病眼底出血未波及黃斑區(qū)的患者 ,所以糖尿病和高血壓病患者定期檢查眼底顯得很重要。

參看

關于“視網膜出血”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給視網膜出血條目的留言

--72.226.52.126 2016年5月6日 (五) 20:56 (CST) 醫(yī)生說我是視網膜后面出血他說沒有辦法了,我現(xiàn)在應該怎么辦。 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