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鞭草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馬鞭草 | 中藥圖典 |
馬鞭草 Mǎ Biān Cǎo |
|
---|---|
![]() |
|
別名 | 鳳頸草、紫頂龍芽、鐵馬鞭、狗牙草、鶴膝風(fēng)、苦練草、順捋草、靖蜒草、退血草、鐵馬蓮、田鳥草、鐵掃手.瘧馬鞭、土荊芥、野荊芥、紅藤草、馬鞭、龍芽草、馬鞭稍、小鐵馬鞭、蜻蜓草、瘧馬鞭、燕尾草、白馬鞭、蜻蜓飯、狗咬草、鐵掃帚、馬鞭梢 |
功效作用 | 活血散瘀,截瘧,解毒,利水消腫。用于癥瘕積聚,經(jīng)閉痛經(jīng),瘧疾,喉痹,癰腫,水腫,熱淋。 |
英文名 | European Verbena, Herb of European Verbena |
始載于 | 《名醫(yī)別錄》 |
毒性 | 有毒(一說無毒) |
歸經(jīng) | 脾經(jīng)、肝經(jīng) |
藥性 | 涼 |
藥味 | 苦 |
目錄 |
名稱
【中文名】馬鞭草
【英文名】European Verbena Herb,Herb of European Verbena
馬鞭、龍芽草、鳳頸草、狗牙草、馬鞭稍、小鐵馬鞭、順捋草、蜻蜓草、退血草、鐵馬蓮、瘧馬鞭、土荊芥、燕尾草、白馬鞭、蜻蜓飯、狗咬草、鐵掃帚。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Verbena officinalis L.
【拉丁文名】Herba Verbenae Officinalis
藥材基源
【來源】 為馬鞭草科植物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地上部分。
【科屬分類】馬鞭草科
【考證】出自《名醫(yī)別錄》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通常高30~120cm。莖上部方形,老后下部近圓形。葉對生,卵形至短圓形,長2~8cm,寬1~4cm,兩面有粗毛,邊緣有粗鋸齒或缺刻,莖生葉無柄,多數(shù)3深裂,有時(shí)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鋸齒。穗狀花序頂生或生于上部葉腋,開花時(shí)通常似馬鞭,每花有1苞片,苞片比萼略短,外面有毛;花萼管狀,5齒裂;花冠管狀,淡紫色或藍(lán)色,近2唇形;雄蕊4,二強(qiáng);子房4室,每室1胚珠。熟時(shí)分裂為4個(gè)長圓形的小堅(jiān)果。花期6~8月,果期7~11月。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路旁、村邊、田野、山坡。
【資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山西、陜西、甘肅、新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主產(chǎn)地】主產(chǎn)湖北 江蘇 廣西 貴州 福建 安徽 四川 河北。
【采收和儲(chǔ)藏】采制 6~8月花開時(shí)時(shí)采割,除去雜質(zhì),曬干。
【炮制方法】除去殘根及雜質(zhì),洗凈,稍潤,切段,曬干。
藥理作用
1.抗炎止痛作用 水及醇提取物對滴入家兔結(jié)膜囊內(nèi)芥子油引起的炎癥均有抗炎作用,后者的抗炎作用比前者好。后者中的水溶部分又較水不溶部分為佳。水提取物對電刺激家兔齒髓引起的疼痛有鎮(zhèn)痛作用,給藥后1h開始,3h消失;醇提取物的鎮(zhèn)痛作用在6h后尚示完全消失,水溶部分作用更大,而水不溶部分則無鎮(zhèn)痛作用。
2.鎮(zhèn)咳作用 馬鞭草水煎液有一定鎮(zhèn)咳作用,其鎮(zhèn)咳的有效成分為β-谷甾醇和馬鞭草甙。
3.對子宮的作用 馬鞭草在濃度為1.6×10-2g/ml時(shí),對大白鼠子宮肌條及非妊娠人體子宮肌條均有一定的興奮作用。在大白鼠子宮肌條,動(dòng)情期的標(biāo)本對馬鞭草最為敏感,加入馬鞭草后常引起緊張性和收縮振幅同時(shí)增加;而其他各期的標(biāo)本常常只是收縮振幅有所增加。人的子宮肌條對馬鞭草的反應(yīng)較弱,一般只是緊張性發(fā)生變化。在大白鼠子宮肌條實(shí)驗(yàn)中馬鞭草和PGE2有相互增強(qiáng)作用,而和PGF2a則只有相加作用。馬鞭草在足以興奮子宮平滑肌的濃度時(shí),對空腸平滑肌去沒有明顯作用,也不能增強(qiáng)PGE2對空腸平滑肌的作用。
4.其他作用 馬鞭草甙對交感神經(jīng)末梢小量興奮,大量抑制;對哺乳動(dòng)物可促進(jìn)乳汁分泌。
5.毒性 其毒性很低,不溶血,有擬副交感作用。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馬鞭草甙(verbenalin),ey 5-羥基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質(zhì);戟葉馬鞭草甙(hastatoside ),羽扇豆醇(lupelo),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 ,桃葉珊瑚甙(aucubin),蒿黃素(artemetin)。葉中含馬鞭草新甙(verbascoside),腺甙(adenosine),β-胡蘿卜素(β -carotenne)。根和莖中含水蘇糖(stachyose)?! ?/p>
藥性論述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活血通經(jīng)藥;利水消腫藥;截瘧藥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截瘧,解毒,利水消腫。用于癥瘕積聚,經(jīng)閉痛經(jīng),瘧疾,喉痹,癰腫,水腫,熱淋。
【各家論述】
1.《本草經(jīng)疏》:馬鞭草,本是涼血破血之藥。下部NI瘡者,血熱之極,兼之濕熱,故血污濁而成瘡,且有蟲也。血涼熱解,污濁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陳藏器謂其破血?dú)⑾x,亦此意耳。
2.《別錄》:主下部NI瘡。
3.《本草拾遺》:主癥癖血癖,久瘧,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4.《日華子本草》:通月經(jīng),治婦人血?dú)舛敲洠潞虿粍颉?/p>
5.《本草衍義補(bǔ)遺》:治金瘡,行血,活血。
6.《綱目》:搗涂癰腫及蠼螋尿瘡,男子陰腫。
7.《生草藥性備要》:活血通經(jīng)。能去膿毒,洗痔瘡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10.《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瘧疾,水腫,膨脹等。并有瀉下作用。
11.《中華本草》主治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牙齦腫痛;黃疸;痢疾;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水腫;小便不利;瘧疾;癰瘡腫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①《全國中草藥匯編》4.5~9g。
②《中華本草》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用藥禁忌】
①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小毒,制劑可治療瘧疾、白喉、流行性感冒等。有些人服后有惡心、頭昏、頭痛、嘔吐和腹痛等反應(yīng)。
②孕婦慎服?! ?/p>
藥物鑒定
【性狀鑒別】本品莖呈方柱形,多分枝,四面有縱溝,長0.5~1m;表面綠褐色,粗糙;質(zhì)硬而脆,斷面有髓或中空。葉對生,皺縮,多破碎,綠褐色,完整者展平后葉片3深裂,邊緣有鋸齒。穗狀花序細(xì)長,有小花多數(shù)。無臭,味苦。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綠褐色。莖表皮細(xì)胞呈長多角形或?yàn)轭愰L方形,垂周壁多平直,具氣孔。葉下表皮細(xì)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衛(wèi)細(xì)胞3~5個(gè)。腺鱗頭部4細(xì)胞,直徑23~58μm;柄單細(xì)胞。非腺毛單細(xì)胞。花粉粒類圓形或類圓三角,直徑24~35μm,表面光滑,有3個(gè)萌發(fā)孔。
【理化鑒別】取本品粉末2g,加80%甲醇60ml,加熱回流1小時(shí),濾過,濾液蒸干,殘?jiān)蛹状?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馬鞭草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熊果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yàn),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4μl,分別點(diǎn)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異丙酮(16:0.5:0.2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香草醛乙醇溶液(1→100)和高氯酸溶液(3→100)的混合溶液(臨用時(shí)等量混合),105℃加熱至斑點(diǎn)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和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顏色的斑點(diǎn)。
【含量測定】取本品粗粉約1g[同時(shí)另取本品粗粉測定水分(附錄Ⅸ H 第一法)],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無水乙醇3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1.5小時(shí),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無水乙醇補(bǔ)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液15ml,蒸干,殘?jiān)?a href="/w/%E7%9F%B3%E6%B2%B9" title="石油">石油醚(30~60℃)浸泡2次,每次ml(浸泡約2分鐘),傾去石油醚液,殘?jiān)舆m量無水乙醇微熱使溶解,轉(zhuǎn)移至5ml量瓶中,并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另精密稱取熊果酸對照品,加無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yàn),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2μl、對照品溶液1μl與2μl,分別交叉點(diǎn)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huán)已烷-氯仿-醋酸乙酯-冰醋酸(20:5:8: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熱至斑點(diǎn)顯色清晰,取出,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周圍用膠布固定,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 薄層掃描法)進(jìn)行掃描,波長:λs=525nm,λR=700nm,測量供試品吸收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收度積分值,計(jì)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jì)算,含熊果酸(C30H48O3)不得少于0.36%。
選方
①治傷風(fēng)感冒流感:鮮馬鞭草一兩五錢羌活五錢青蒿一兩上藥煎湯二小碗一日二次分服連服二至三天咽痛加鮮桔梗五錢(《江蘇驗(yàn)方草藥選編》)
②治卒大腹水?。?a href="/w/%E9%BC%A0%E5%B0%BE%E8%8D%89" title="鼠尾草">鼠尾草馬鞭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更煎以粉和為丸服如大豆大二丸加至四:五丸禁肥肉生冷勿食(《補(bǔ)缺肘后方》)
③治鼓脹煩渴身干黑瘦:馬鞭草細(xì)銼曝干勿見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溫服(《衛(wèi)生易簡方》)
④治痢疾:馬鞭草二兩土牛膝五錢將兩藥洗凈水煎服每天一劑一般服二至五劑(《全展選編.傳染病》)
⑤破腹中惡血?dú)⑾x:馬鞭草生搗水煮去滓煎如飴空心酒服一匕(《藥性論》)
⑥治婦人月水滯澀不通結(jié)成癥塊腹肋脹大欲死:馬鞭草根苗五斤細(xì)銼以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別于凈器中熬成煎每于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半匙(《圣惠方》)
⑦治婦人疝痛:馬鞭草一兩酒煎滾服以湯浴身取汗甚妙(《纂要奇方》)
⑧治酒積下血:馬鞭草灰四錢白芷灰一錢蒸餅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十丸(《摘元方》)
⑨治瘧無問新久者: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服(《千金方》)
⑩治乳癰腫痛: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姜一塊擂汁服渣敷之(《衛(wèi)生易簡方》)
⑾治疳瘡:馬鞭草煎水洗之(《生草藥性備要》)
⑿治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膿腫:馬鞭草一兩切碎曬干備用水煎服每天一劑(《全展選編.五官科》)
⒀治喉痹深腫連頰吐氣數(shù)者(馬喉痹):馬鞭草根一握截去兩頭搗取汁服(《千金方》)
⒁治咽喉腫痛:鮮馬鞭草莖葉搗汁加人乳適量調(diào)勻含咽(江西《中草藥學(xué)》)
⒂治黃疸:馬鞭草鮮根(或全草)二兩水煎調(diào)糖服肝腫痛者加山楂根或山楂三錢(江西《草藥手冊》)
(16)瘧疾寒熱。用馬鞭草搗汁五合,加酒二合,分二次服。
(17)鼓脹煩渴,身干黑瘦,用馬鞭草銼細(xì),曬士,加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渣溫服。
(18)大腹水腫。用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加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渣,再次濃煎,和粉做成丸子,如大豆大。每服二、三丸,漸加至四、五丸,極效。
(19)陰囊腫痛(腫大中升,睪丸疼痛)。用馬鞭草搗爛,涂搽。
(20)婦女經(jīng)閉,結(jié)成索子。用馬鞭草的根和苗五斤,銼細(xì),加水五斗,煎成一斗,去渣熬成膏,每服半匙,熱酒化下。一天服二次。
(21)乳癰。用馬鞭草一把、酒一碗、生姜一塊,共搗汁內(nèi)服,以渣敷患處。
(22)疥瘡。用馬鞭草搗汁,生飲半碗,忌觸鐵器,十日內(nèi)愈。
(23)赤白痢。用馬鞭草五錢、陳茶一撮,水煎服,極交。病初起時(shí),用馬鞭草根、焙干、搗碎成末,每服一匙,米湯送下。
(24)血吸蟲病,絲蟲病,感冒發(fā)燒,急性腸炎,細(xì)菌性痢疾,肝炎,尿路感染用量0。5---1兩?! ?/p>
參看
|
關(guān)于“馬鞭草”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