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莧
A+醫(y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白花莧 | 中藥圖典 |
白花莧 Bái Huā Xiàn |
|
---|---|
別名 | 爛腳蒿、白牛膝、土牛膝、懷牛膝 |
功效作用 | 活血散瘀;清熱除濕。主月經(jīng)不調(diào);血瘀崩漏;經(jīng)閉;跌打損傷;風濕關節(jié)痛;濕熱黃疸;痢疾;角膜云翳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
毒性 | |
歸經(jīng) | |
藥性 | 平 |
藥味 | 辛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花莧
【來源】 藜科白花莧Aerva sanguinolenta (L.) Blume,以根、花入藥。
【生境分布】 云南、廣西。
【性味】 微辛,平。
【功效與作用】 散瘀止痛,除濕,調(diào)經(jīng)止咳,止痢。主治痢疾,跌打損傷,風濕關節(jié)痛,肌肉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血崩,老年咳嗽。
【用法用量】 0.5~1兩。泡酒服。
【注意】 忌服酸、冷。孕婦忌服。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華本草》:白花莧
【拼音名】 Bái Huā Xiàn
【別名】 爛腳蒿、白牛膝、土牛膝、懷牛膝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白花莧的根或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erva sanguinolenta(L.)B1.[Achy-ranthes sanguinolentaL.]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達lm。莖直立或稍披散,有白色柔毛,后漸脫落。葉對生或互生,卵狀橢圓形、長圓形或披針形,長1.5-8cm,寬5-35mm,頂端具小芒尖、基部楔形,兩面有白色伏柔毛,老時無毛;葉柄長2-10mm。穗狀花序腋生和頂生,密集在莖頂端成總狀;花兩性或雜性;總花梗和花梗有白色長絹毛;苞片和小苞片卵形,外有白色柔毛;花被片5,白色或粉紅色,長圓形,外被白色長絹狀毛;雄蕊短,退化雄蕊條形;柱頭2淺裂。胞果卵形,不開裂?;ü?-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海拔的山坡疏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海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味】 辛;性微寒
【功效與作用】 活血散瘀;清熱除濕。主月經(jīng)不調(diào);血瘀崩漏;經(jīng)閉;跌打損傷;風濕關節(jié)痛;濕熱黃疸;痢疾;角膜云翳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浸酒。
【注意】 孕婦禁服?!度珖胁菟巺R編》:"本品泡酒,忌服酸、冷,孕婦忌服。"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于“白花莧”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