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節(jié)后緣有骨刺形成
A+醫(yī)學百科 >> 椎節(jié)后緣有骨刺形成 |
椎間盤退行性變是頸椎椎管狹窄癥的表現之一, 先天發(fā)育性頸椎椎管狹窄癥系由于胎生性椎管發(fā)育不全引起,以致頸椎椎管矢狀徑狹窄,導致脊髓及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壓迫,使患者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
目錄 |
椎節(jié)后緣有骨刺形成的原因
發(fā)病原因:引起椎管矢狀徑狹窄的發(fā)病因素是多方面的,除椎管本身發(fā)育扁平外,尚與椎板肥厚、椎弓根短、小關節(jié)肥厚或向椎管方向增長等因素有關,當然黃韌帶肥厚亦與先天發(fā)育有關。
椎節(jié)后緣有骨刺形成的診斷
1.X線平片檢查 常規(guī)X線平片,主要是側位片上可清晰地顯示頸椎椎管矢狀徑。凡在標準投照距離180cm攝出的平片上矢狀徑小于12mm時,即具有診斷價值;12~14mm時有診斷參考意義;而在10mm以下時完全可以確診。此外亦可依據椎體與椎管的矢狀徑比值進行判斷,小于1∶0.75即屬異常,小于1∶0.6時具有診斷意義,比值在1∶0.5以下時完全可以確診。
2.CT(或CTM)及MRI檢查 可清晰地顯示椎管矢狀徑的大小、形態(tài)及其與脊髓受壓的關系。CT檢查主要顯示骨組織,而MRI檢查則對軟組織顯像較為清晰,因此二者結合起來最為理想,不僅有利于診斷,更有利于對椎管內組織狀態(tài)的判定,以決定治療方案及術式的選擇。
椎節(jié)后緣有骨刺形成的鑒別診斷
椎節(jié)后緣有骨刺形成的鑒別診斷:
1、頸椎病:盡管在臨床上頸椎椎管狹窄癥與頸椎病經常伴發(fā),甚至80%以上的頸椎病是建立在椎管狹窄這一病理解剖基礎上的,但單發(fā)者亦可遇到,因此對二者亦應加以區(qū)別,尤其是應對發(fā)育性椎管狹窄癥和脊髓型頸椎病進行鑒別
2、脊髓側囊硬化癥:近年來發(fā)現,脊髓側囊硬化癥的發(fā)生率日漸增高,且患者大多較為年輕,需對其加以鑒別。
3、與其他疾患鑒別 除以上三種疾患外,尚需與后縱韌帶骨化癥,特發(fā)性、彌漫性、肥大性脊柱炎,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癥及末梢神經炎等相鑒別,除依據上述各種疾患的臨床特點外,尚應依據影像學所見進行鑒別。
1.X線平片檢查 常規(guī)X線平片,主要是側位片上可清晰地顯示頸椎椎管矢狀徑。凡在標準投照距離180cm攝出的平片上矢狀徑小于12mm時,即具有診斷價值;12~14mm時有診斷參考意義;而在10mm以下時完全可以確診。此外亦可依據椎體與椎管的矢狀徑比值進行判斷,小于1∶0.75即屬異常,小于1∶0.6時具有診斷意義,比值在1∶0.5以下時完全可以確診。
2.CT(或CTM)及MRI檢查 可清晰地顯示椎管矢狀徑的大小、形態(tài)及其與脊髓受壓的關系。CT檢查主要顯示骨組織,而MRI檢查則對軟組織顯像較為清晰,因此二者結合起來最為理想,不僅有利于診斷,更有利于對椎管內組織狀態(tài)的判定,以決定治療方案及術式的選擇。
椎節(jié)后緣有骨刺形成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一.改善與調正睡眠狀態(tài)。人每天有1/3時間臥床,睡眠姿勢不當會加劇頸椎盤內壓力,使頸椎周圍韌帶、肌肉疲勞,誘發(fā)頸椎病。為使頸椎在睡眠中保持正常生理曲線,應注意幾點:
①枕頭的高度應適中。枕頭的形狀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這種形狀優(yōu)點是對頸部可起到相對的制動作用。
②睡眠體位應使胸部、腰部保持自然曲度,雙髖、雙膝呈屈曲狀,使全身肌肉放松。
③床鋪應選擇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以木板為底的席夢思床為佳。
二.糾正與改變工作中的不良體位。頸椎退變與頸椎長時間處于屈曲或某種特定體位有密切關系。不良體位會導致椎間盤內壓增高引起一系列癥狀。對長時間伏案工作者建議:
①定期改變頭頸部體位,讀書寫字30分鐘后應活動頸部,抬頭遠視半分鐘,有利于緩解頸肌緊張,也可消除眼睛疲勞。
②調整桌面高度與傾斜度??芍谱饕慌c桌面呈10°~30°的斜面工作板,伏案工作時能減少頸椎前屈和頸椎間隙內壓力。
參看
關于“椎節(jié)后緣有骨刺形成”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