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砂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硇砂 | 中藥圖典 |
硇砂 Náo Shā |
|
---|---|
![]() |
|
別名 | 紫硇砂、白硇砂、堿硇砂、紅硇砂、藏腦、腦砂、淡硇砂、北庭砂、亦砂、黃砂、狄鹽、氣砂、赤砂、透骨將軍、戎硇、巖硇砂 |
功效作用 | 紫硇砂:軟件,消積,散瘀消腫。用于經(jīng)閉,癌腫;外用治目翳胬肉,癰腫瘡毒。;白硇砂:化痰。用于咳嗽痰多。 |
英文名 | Sal Ammoniac |
始載于 | 《唐本草》 |
毒性 | 有毒(一說無毒) |
歸經(jīng) | 胃經(jīng)、脾經(jīng)、肝經(jīng) |
藥性 | 溫 |
藥味 | 辛、苦、咸 |
【藥名】硇砂,據(jù)《中華藥?!酚涊d:始載于〈新修本草〉為鹵化物類礦物硇砂的晶體。硇砂性毒,服之使人硇亂,故名。
【拼音】NAOSHA
【英文名】Sal Ammoniac
【拉丁名】Sal Ammoniacus
【來源】為鹵化物類礦物硇砂的晶體。
【礦物】成分NH4Cl,成分中可含少量溴和碘。等軸晶系。晶體呈四角面體和菱形十二面體的聚形。通常呈骸晶或樹枝狀集合體,亦呈纖維狀、團塊狀、皮殼狀、鐘乳狀、土狀。無色、白色,間帶淺灰色、黃色和褐色。玻璃光澤。貝殼狀斷口。硬度1~2,密度1.159克/厘米^3。微具延展性,不易成粉末。味咸。產(chǎn)于自燃煤層及火山氣孔中,系凝華產(chǎn)物。廣泛應(yīng)用于工業(yè)、農(nóng)業(yè)和醫(yī)藥業(yè)。
【功效】消積軟堅,破瘀散結(jié)。
【主治】治癥瘕痃癖,噎膈反胃,痰飲,喉痹,積痢,經(jīng)閉,目翳,息肉,疣贅,療瘡,瘰疬,癰腫,惡瘡。
【性味歸經(jīng)】咸苦辛,溫,有毒。①《藥性論》: “味酸咸,有大毒?!雹凇短票静荨罚?“味咸苦辛,溫,有毒?!雹邸度杖A子本草》: “味辛酸,暖,無毒。”
入肝、脾、胃經(jīng)。①《玉楸藥解》: “入足太陰脾、手太陰肺經(jīng)。”②《本草求真》: “專入腸、胃?!雹邸侗静菰傩隆罚?“入肝、脾二經(jīng)?!?/p>
【用法用量】內(nèi)服:入丸、散, 1~3分。外用:研末點、撒或調(diào)敷,或入膏藥中貼,或化水點涂。
【用藥忌宜】體虛無實邪積聚及孕婦忌服①《藥性論》:“畏漿水。忌羊血。能腐壞人腸胃。” ②《唐本草》:“有毒,不宜多服?!?③《本草拾遺》:“有暴熱,損發(fā)?!?④《日華子本草》: “畏一切酸。”
【別名】北庭砂(《四聲本草》)、赤砂、黃砂(《石藥爾雅》)、狄鹽(《日華子本草》)、氣砂(《本草圖經(jīng)》)、白硇砂(《中藥志》)
【處方名】白硇砂、紫硇砂、紅硇砂、硇砂
【商品名】白硇砂:又淡硇砂、巖硇砂、巖腦砂。為含氯化銨類礦物硇砂的白色結(jié)晶。為硇砂正品。但使用范圍小。以塊狀、色白、斷面有光澤、無雜石者為佳。
紫硇砂:又名紅硇砂、咸硇砂、堿硇砂、藏腦、藏硇砂、腦砂、紫色石鹽。為含有少量硫和鋰的暗紅色或紫紅色石鹽結(jié)晶。主含氯化鈉。為硇砂副品。但使用范圍廣。以塊整勻稱、色紫紅、斷面明亮、無雜石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產(chǎn)青海、甘肅、新疆等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采得后,除去雜質(zhì)沙石等?;蛴扇斯ず铣伞?/p>
【炮制方法】硇砂:除去雜質(zhì),打成碎塊。制硇砂:取硇砂碎塊,置沸水中溶化,澄清,除去殘渣,傾入磁盆中,加醋隔水加熱蒸發(fā),隨時將液面的白色浮霜撈出,置白紙上,干燥即成。(每硇砂100斤,用醋50斤)①《日華子本草》:“凡修制硇砂,用黃丹、石灰作柜,煅赤使用,并無毒。”②《本草衍義》:“硇砂,用須水飛過,入磁器中,于重湯小煮其器,使自干,殺其毒,去其塵穢?!雹邸毒V目》:“硇砂,今時入多用水飛凈,醋煮干如霜,刮下用之?!?/p>
【考證】出自《唐本草 》 ①《抱樸子》:“伏硇藥甚多,牡蠣、海螵蛸、晚蠶沙、羊?骨、河豚、魚膠、魚腥草、蘿卜、獨帚、卷柏、羊蹄、商陸、冬瓜、羊躑躅、蒼耳、烏梅?!雹?《藥性論》:“硇砂能銷五金八石,腐壞人腸胃,中者研生綠豆汁,次一、二升解之?!雹?《唐本草》:“硇砂柔金銀,可為焊藥。形如樸消,光凈者良。驢馬藥亦用之。”④《綱目》: “硇砂亦消石之類,乃鹵液所結(jié),出于青海,附鹽而成質(zhì),人采取淋煉而成,狀如鹽塊,以白凈者為良。其性至透,用黝罐盛懸火上,則常干,或加干姜同收亦良,若近冷及得濕即化為水,或滲失也?!雹荨侗静菰肌罚骸叭猪袎K小、色白、帶石者,俗呼番硇。有等色青、色紅、色黃,俗呼氣硇,次之。塊大色暗、底黑者,俗呼鹽硇,最下?!雹蕖毒V目拾遺》:“硇砂有二種。一種鹽腦,出西戎,狀如鹽塊,得濕即化為水或滲失;一種番硇,出西藏,有五色,以大紅者為上,質(zhì)如石,并無鹵氣。瀕湖所引,皆鹽硇也。真藏硇能化血肉為水,雖煅煉亦不可服?!雹摺对鲇唫嗡帡l辨》:“上品之淡硇,內(nèi)地不可能得,近今所通行者,皆咸硇、石硇,為不道地,亦有高下不同。如色如朱砂,或淡紅起鏡面,西土產(chǎn)者佳。如豬肝色者,名豬肝硇,或曰洋硇者次之。山西出者為石硇,亦次。陜西出者為香硇,紅色者亦佳。湖廣出者為咸硇,又名江砂,其色要白者佳,食鹽色著次之?!?/p>
【生藥材鑒定】為白色結(jié)晶體,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或粒狀,大小不一。全體白色,有的稍帶淡黃色。質(zhì)較脆,易碎,用指甲即可刮下白色粉末,斷面顯束針狀紋理,有光澤。臭微,用舌舔之,味咸苦而刺舌。以塊整、色白、有光澤、無雜質(zhì)者為佳。熱之不熔融而揮散。可溶于水,水溶液顯銨鹽與氯化物之各種反應(yīng)。硇砂藥材,除上述正品外,市場上使用較廣、較久的,尚有一種紫硇砂,又稱紅硇砂,為含有少量硫和理的石鹽晶體。多呈立方形,有棱角或凹凸不平,表面暗紅色或紫紅色,質(zhì)重。臭氣濃,味咸。熱之不揮散而殘留。顯微鑒定: 本品于偏光鏡下:無色透明,有的含有少量雜質(zhì)。中正突起,折射率N=1.638。正交偏光鏡間全黑,為均質(zhì)體。
【中藥】釋名: 亦名砂、狄鹽、北庭砂、氣砂、透骨將軍。
氣味: 咸、苦、辛、溫、有毒。
主治: 1、腎臟積冷,心腹疼,面青腳冷。用硇砂二兩、桃仁一兩(去皮)。先以酒一小碗煮硇砂,沸十多次,去掉砂石,加入桃仁漲,慢慢熬成膏,和蒸餅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熱酒送下。
2、積年氣塊,臍腹疼痛。取木瓜三個,切開去瓤,將醋煮過的硇砂二兩裝入瓜內(nèi),曬在太陽下。到瓜爛時,研勻,加米醋五升煎濃,再加蜜收存。用時以附子末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熱酒化下。
3、痃癖癥塊(按:癥狀為心胸絞痛,有積塊)。取桑條燒灰,淋去苦汁,曬干。另按硇砂一兩和水三兩的比便,把硇砂、水、灰拌合起來,使干濕適當(dāng),然后放入瓶中。放前,瓶底熱灰約半寸,放后,還要將灰填蓋好。如此處理完畢,再以文武火煅紅。冷定取出,倒藥在小竹箕上(箕上先鋪好三層紙),用熱水淋藥,收取濾汁,淋至硇味去盡為止。保持濾汁于熱灰中,常令鼓出小魚眼小泡。待汁干后,再煅一次,取藥重研,加粟飯揉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五丸,空心服,酒送下。
4、反胃。用硇砂二錢,加水調(diào)和,包入蕎麥面中,煅焦。冷后,剝?nèi)≈虚g濕藥。焙干一錢,配檳榔二錢、丁香二個,共研細。每服七厘,燒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病愈為止。愈后吃白粥半月,還要服其他健胃藥。
5、各種痢疾。用硇砂、丹砂各二錢半,研細。另以黃蠟半兩,巴豆仁二十一粒(去膜)同在瓦罐內(nèi)煮透。到豆色變紫時,取其中七粒與硇砂、丹砂共研勻,和熔蠟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九丸,淡姜湯送下。此方名“靈砂丹”。
6、月經(jīng)不通,臍腹積聚疼痛。用硇砂一兩、皂角五個(去皮和子,銼成末),共研為末。加頭醋一大碗熬膏,又放入陳皮末三兩。搗細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溫酒送下。
7、死胎不下。用硇砂、當(dāng)歸各半兩,共研為末。分兩次服,溫酒調(diào)下。
8、喉痹口噤。用硇砂、硭硝等分,研勻,點喉部。
9、牙齒腫痛。用老鼠一個,剝?nèi)テず?,擦上硇砂。三日后,肉化盡。取骨,瓦上焙干,研細,加入樟腦一錢、蟾蜍二分,每用少許點牙根上,能消腫痛。
10、眼生弩肉。用杏仁百枚,蒸熟后去皮尖,研搗后取凈汁。汁中加硇砂末一錢,水煮化。每日以汁點眼。
11、魚骨鯁喉。用硇砂少許,嚼咽可下。
12、喝蠆叮螫。用水調(diào)硇砂涂搽。
13、疔瘡腫毒。用好硇砂、雄黃,等分為末。針刺瘡口,擠去惡血后,以豆大的一撮藥搽入瘡中,外貼紙包好。如有毒氣入腹引起嘔吐時,可服“護心散”即愈。
參考
|
關(guān)于“硇砂”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