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學/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yī)學電子書 >> 《眼科學》 >> 視網膜疾病 >> 黃斑部病變 >>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眼科學

眼科學目錄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多見于青年及中年男性,多為單眼發(fā)病,有自愈和復發(fā)傾向。

(一)病因

真實病因不詳,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感染過敏、脈絡膜靜脈引流障礙、熱調節(jié)功能衰竭均能促發(fā)本病。上述因素能使脈絡膜毛細血管滲透性改變,色素上皮受損,破壞了血視網膜外屏障,滲出液通過Bruch膜進入視網膜色素上皮下形成色素上皮層脫離,久之發(fā)生變性,細胞間的緊密聯接受損。色素上皮屏障缺損時,漿液便進入視網膜下間隙。毛細血管的滲漏也可通過色素上皮細胞的損害進入視網膜下間隙。(圖12-5~7)

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病變


圖12-5 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病變

色素上皮脫離示意圖


圖12-6 色素上皮脫離示意圖

A.視網膜神經上皮層 B.視網膜色素上皮層 C.玻璃膜

D.脈絡膜毛細血管 E.色素上皮脫離區(qū) F.熒光素分子

神經上皮脫離示意圖


圖12-7 神經上皮脫離示意圖

A.視網膜神經上皮層 B.視網膜色素上皮層 C.玻璃膜 D.脈絡膜毛細血管

E.色素上皮缺損處 F.熒光素分子 G.神經上皮脫離區(qū)

(二)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中心視力減退,視物變形,病人自覺在注視點中央有一團暗影,呈灰色或暗紅色,偶而為紫色或綠色,如反復發(fā)作,可遺留永久性視力障礙,但從不失明。

早期眼底黃斑部水腫,呈圓形或橢圓形,范圍為1~2個視盤直徑,略隆起,顏色發(fā)暗,邊緣清楚,與健康的視網膜交界處常有一反光輪或反光輪反光弧,黃斑中心凹反射模糊或消失,在水腫邊緣區(qū)的視網膜血管可呈現痙攣性彎曲。水腫發(fā)生3~4周后,黃斑區(qū)常有黃白色滲出小點或細碎的滲出物,少數病例可有暗紅色小出血點,一般經過1~3個月后病變轉入恢復階段,水腫和滲出物逐漸吸收,可不留任何痕跡,但也可遺留不規(guī)則塵狀色素沉著,中心凹光反射重現,視力提高或完全恢復。

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有三種情況:

1.色素上皮脫離—在動脈前期或動脈早期即有熒光,勾劃出脫離范圍,隨造影的時間過程逐漸增強其亮度,持續(xù)到造影后期,但其大小,形態(tài)始終不變。腦絡膜熒光消失后仍然清晰可見。

2.色素上皮脫離伴神經上皮脫離一見于靜脈后期熒光素從色素上皮脫離區(qū)的四壁向外呈墨漬樣擴散(擴散型),或漏入視網膜脫離區(qū)內;有如倒轉的煙囪在冒煙(噴出型),不久形成一片境界不清的熒光區(qū)。

3.單純的神經上皮脫離—在動脈期可見到一個或多個熒光點,隨時間的延長,以擴散或噴射的形式逐漸擴大,在十幾分鐘后滲漏范圍可達高峰,并可持續(xù)數小時之久。

(三)治療

本病80%至90%自愈,對本病早期有色素上皮脫離者,經熒光造影發(fā)現滲漏點時可采用激光凝固封閉。

參看

32 黃斑部病變 | 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32
關于“眼科學/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