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鼻衄

跳轉(zhuǎn)到: 導航, 搜索

醫(y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呼吸系統(tǒng)疾病 >> 鼻及鼻竇疾病 >> 鼻衄
病理學

病理學目錄

鼻出血亦稱鼻衄(epistaxis)頗為常見,一般可分為兩類,由鼻局部原因所致的鼻衄和作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xiàn)之癥狀性鼻衄。尤以癥狀性鼻衄更為常見,其發(fā)病率約為前者的2倍。

局部因素引起的鼻衄大多為單側(cè)性,出血多發(fā)生在鼻中隔前部富于毛細血管動脈的部位(Kisselbach區(qū))。此處組織彈性較低、遭受刺激時(如挖鼻、干燥、粉塵等),粘膜血管容易破裂,導致出血。鼻粘膜潰瘍、鼻息肉鼻腔惡性腫瘤更是引起出血的原因。

癥狀性鼻衄可見于血管和腎疾病(如血管壁損害、尿毒癥等)。出血素質(zhì)和某些傳染病(如流感、麻疹、白喉、傷寒等)。遺傳性出血性末梢血管擴張癥(Osler?。┗颊叩难鼙谙忍煨员∪?,稍有擴張則可破裂出血。

參考

32 鼻及鼻竇疾病 | 鼻炎 32
關(guān)于“病理學/鼻衄”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