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烏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川烏
Chuān Wū
川烏
別名 烏頭、五毒根
功效作用 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英文名 RADIX ACONITI
始載于  
毒性 大毒
歸經 心經、脾經、肝經、腎經
藥性
藥味 、

英文名Aconite Root,別名鵝兒花、鐵花五毒。 生于山地草坡或灌叢中。栽培于平地肥沃的砂質土壤,主要栽培于四川。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北至秦嶺和山東東部,南至廣西北部。

目錄

植物介紹

川烏

【拉丁名】RadixAconiti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卡氏烏頭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母根。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須根及泥沙,曬干。

【采制】一般于栽培第二年6月中旬采挖,除去地上莖葉,吸取泥沙,將母根與子根分開,母根曬干后稱為“川烏”。

【性狀特征】根呈不規(guī)則圓錐形,稍彎曲,頂端常有殘莖,中部多向一側膨大,長2~7.5cm,直徑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有小瘤狀側根及子根脫離后的痕跡。質堅實,斷面類白色或淺灰黃色,形成層環(huán)紋呈多角形。氣微,味辛、麻舌。

化學成分】總生物堿含量2.3%,酯1.0%,烏頭堿0.3%。主要含烏頭堿(aconitine)、中烏頭堿(mesaconitine)、塔技烏頭胺(talatisamine)、杰斯烏頭胺(jasaconitine)、苯甲酰烏頭胺(benzoylaconine)、苯甲酰中烏頭胺(benzoylmesaconine)和苯甲酰下烏頭胺(benzoylhypaconine)等。這類成分的分子結構中,因8位羥基乙酰化和14位的羥基芳毒性,是烏頭中的主要毒性成分。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用于治療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等病癥。一般炮制后內服。生川烏酊外用能刺激皮膚,繼而產生麻木感,故外用作某些神經痛風濕的鎮(zhèn)痛劑。

【禁忌】生品內服宜慎。不宜與貝母類、半夏、白及、白蘞、天花粉、瓜蔞類同用。

性味歸經】辛、苦,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

【用法用量】多在炮制后用。一般在中藥的配方里,川烏的用量多為15-30g。劑量最好不要超過60g.使用的關鍵是久煎,最好煎煮兩個小時以上,可以有效地降低毒性。另外同干姜、甘草同用,也可降低毒性

【禁忌】生品內服宜慎。不宜與貝母類、半夏、白及、白蘞、天花粉、瓜蔞類同用。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p>

川烏形態(tài)特征

川烏

川烏,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下部光滑無毛,上部散生少數貼伏柔毛。葉互生,具葉柄;葉片卵圓形,掌狀3深裂, 兩側裂片再2裂,邊緣具粗齒或缺刻??偁罨ㄐ蝽斏?,花序軸與小花埂上密生柔毛;花藍紫色,萼片5,上萼片高盔狀,高2~2.6cm, 側萼片長1.5~2cm;花瓣2,有長爪,距長0.1~0.3cm;雄蕊多數;心皮3~5。蓇葖果3~5個。花期6~7月,果期7~8月?! ?/p>

川烏的制法

制川烏:將原藥材揀凈,放缸內或其它容器內,用涼水浸漂,每日換水2次,漂至口嘗稍有麻辣味時取出;在浸漂過程里如發(fā)現(xiàn)有裂口破爛時可加些白礬;另外用甘草、黑豆煎湯,加入漂過的川烏,煮透,至內無白心時取出,去掉藥渣,曬至半干,悶潤后切片、曬干即可(每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有些地區(qū)加甘草、鮮姜等輔料與草烏同蒸;有些地區(qū)分別用豆腐、甘草、金銀花、鮮姜或皂角等輔料與草烏同煮?! ?/p>

川烏的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川烏總堿可顯著抑制大鼠角叉菜膠、鮮蛋湯、組織胺以及5-羥色胺引起的足腫脹

2、擴血管、降壓作用:川烏和烏頭堿均可擴張血管,起一過性降壓作用。

3、川烏有鎮(zhèn)痛、局麻作用:烏頭堿系生物堿是其有效成分,上述作用均是中樞性的。

4、強心作用與毒性:川烏水煎劑對離體蛙心有強心作用。但川烏具有很強的毒性,烏頭堿過量造成中毒時,首先使心搏增強,繼而引起傳導阻滯而心率不齊,最后心臟停止于舒張期。烏頭堿類引起恒溫動物急性中毒的表現(xiàn)位呼吸興奮、流涎、運動麻痹、末期痙攣、嘔吐樣開口運動,稱為烏頭堿癥狀?! ?/p>

川烏的鑒別

川烏

(1) 本品橫切面:后生皮層為棕色木栓化細胞;皮層薄壁組織偶見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類長方形、方形或長橢圓形,胞腔較大;內皮層不甚明顯。韌皮部散有篩管群;內側偶見纖維束。形成層類多角形。其內外側偶有1至數個異型維管束。木質部導管多列,呈徑向或略呈“V”形排列。髓部明顯。薄壁細胞充滿淀粉粒

粉末灰黃色。淀粉粒單粒球形、長圓形或腎形,直徑3~22μm;復粒由2~15分粒組成。石細胞近無色或淡黃綠色,呈類長方形、類方形、多角形或一邊斜尖,直徑49~117μm,長113~280μm,壁厚4~13μm,壁厚者層紋明顯,紋孔較稀疏。后生皮層細胞棕色,有的壁呈瘤狀增厚突入細胞腔。導管淡黃色,主為具緣紋孔,直徑29~70μm,末端平截或短尖,穿孔位于端壁或側壁,有的導管分子粗短拐曲或縱橫連接。

(2) 取本品粉末約5g,加乙醚30ml與氨試液3ml,浸漬1小時,時時振搖,濾過,取濾液6ml,蒸干,殘渣加7%鹽酸羥胺甲醇溶液10滴與0.1%麝香草酚酞甲醇溶液2滴,滴加氫氧化鉀飽和的甲醇溶液至顯藍色后,再多加4滴,置水浴中加熱1分鐘,用冷水冷卻。滴加稀鹽酸調節(jié)pH值至2~3,加三氯化鐵試液1~2滴與氯仿1ml,振搖,下層液顯紫色。

(3)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ml與氨試液0.5ml,振搖10分鐘,濾過。濾液置分液漏斗中,加硫酸液(0.25mol/L)20ml,振搖提取,分取酸液適量,用水稀釋后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Ⅴ A)測定,在231nm的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川烏的種植與管理

生物學特性

川烏為毛莨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塊根肉質黃色,呈紡錐形或卵形,外皮黑褐色,下部有許多須根。川烏的適應性很廣,在海拔1700~3000m地區(qū)都可栽培,屬喜溫喜濕喜光一年生作物,具怕高溫、干旱、怕澇等特性?! ?/p>

土壤選擇

川烏

川烏為塊根植物,對土壤選擇較為嚴格,應選擇陽坡地段地勢較高,陽光充足,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水源方便,能排能灌,在海拔1800-2600米地區(qū),中性反應的油沙土和白沙土及灰湯土栽培最為適宜。種植后生長良好,植株健壯,支根多,病害少,塊根大,產量高,質量好,但川烏切忌連作,前作最好是洋芋和玉米地塊為宜。要合理輪作,否則易產生病害,嚴重影響產量?! ?/p>

整地、理墑

川烏對整地要求嚴格,洋芋、玉米收獲后,應及時耕翻、坑土,使土壤充分熟化,增加肥力,減少病蟲害。播種前再抄犁2次。曝曬數日打垡,使土壤充分勻細、疏松、做到地平垡子細。理墑:按東西向每墑2米寬,拉直繩子,兩頭插穩(wěn)木樁再開溝,溝寬30公分,溝深20-30公分,播種后,依次按相同方法和距離進行理墑?! ?/p>

播種節(jié)令

根據幾年試驗結果及經驗,最佳播種節(jié)令為11月初中旬,“立冬”節(jié)為宜,最遲11月底,過早過遲都會影響產量?! ?/p>

大田塊根播種量

川烏塊根的大小關系著產量的高低。根據幾年的試驗結果:播種塊根以每公斤150個為宜,每畝播種量100-120公斤,過大過小產量都不理想。過大收獲時單位面積產量高,但減去播種量,其產量還不如150個的,過小雖然單位面積的播種量減少,但由于母體養(yǎng)份供應不足,幼苗細弱,長勢差,產量低,經濟效益也不好?! ?/p>

合理密植

每畝以15000株為宜。具體方法是:每墑墑寬2米,播種8行,墑間溝寬33公分,行距30-40公分,株距18-20公分,過密通風透光條件差,下部葉片白粉病嚴重,個體生長發(fā)育不良,產量低,質量也不好;過稀雖然個體生長發(fā)育良好,但群體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不好?! ?/p>

播種方法和施足底肥

播種方法采用開溝條播,溝深18-20公分,塊根按大小分開播種,注意播種時塊根"倒栽"芽向下,根向上,這是高產措施之一。播種時每畝施用腐熟的農家肥1500-2000公斤,磷肥50公斤,最好是兩種肥拌合后施用,尿素6公斤,施后再蓋上一層3-5公分的細土?! ?/p>

合理追肥

幼苗有6-8片葉子時,追施第一次廄糞水,具體方法是:先把優(yōu)質的羊、豬糞泡成糞水,然后以50公斤清水兌6-8公斤糞水或兌尿素0.3-0.5公斤施用。施用的原則是:濃度要稀,施用量要大,既施了肥又抗了旱。第二次追肥在植株開花前15-20天進行,每畝施復合肥30-33公斤。具體方法是:干旱時水施,以50公斤清水兌復合肥0.5-0.6公斤,澆施在植株的根部。下雨后,地塊潮濕,可干施,先用鋤頭將行間掏成小溝,把復合肥施入溝內,再蓋上泥土減少肥效損失,提高利用率?! ?/p>

合理灌溉

川烏

播種后出苗困難的,要合理灌水才能保證苗齊,出苗以后,整個生長發(fā)育時期都需要經常保持濕潤環(huán)境,過干或過濕都會使川烏生長不良,特別是在春旱十分嚴重地區(qū),為了保證川烏生長發(fā)育期間獲得充足的水分,應適時灌溉,但不能滲灌?! ?/p>

中耕管理

1、幼苗出土前,應將墑面上大土塊抓入溝內,用鋤頭打碎,然后把溝內的泥土完全提到墑面上。"雨水"節(jié)前后,幼苗全部出土,如發(fā)現(xiàn)病株,應拔出澆毀,利用預備苗帶土移栽,時間宜早不宜遲?!?/p>

2、雨水落地以后,雜草易于生長,應及時中耕除草,保持地無雜草,溝無積水。開花前中耕一次,使塊根迅速生長。

3、修根是栽培川烏的特殊管理措施,是提高產量、質量,促進塊根肥大的根本措施。一般應修根兩次:第一次是"春分"節(jié)后,株高50公分左右進行。這時植株莖稈基部已生育小川烏塊根,用心臟形鐵鏟,把植株附近的泥土刨開,露出莖基和母根,每株只留母根兩邊較大的塊根8-10個,把側生在莖基和母根上較小及多余的削掉,然后將刨出下一株的泥土覆蓋在上一株的塘內,再修下一株,第二次修根在"芒種"節(jié)進行,但泥土不能刨得過深,必須削去基部上新生的小川烏。每次修根應注意不損傷葉片和莖桿、割斷須根,否則影響塊根生長膨大。

4、封頂打杈為了抑制川烏地上部分徒長,讓養(yǎng)份集中于地下塊根。根據幾年的試驗結果,封頂打杈的產的產量高,質量好。其具體方法是:一般在植株現(xiàn)花蕾時開始打尖,最遲在開花時必須打尖,每株留葉20-25個,經過打尖后的植株,又會長出腋芽消耗養(yǎng)份,應隨時摘除,但摘芽時不要傷害老葉,以免影響光合作用,總之應做到地無烏花,株無腋芽。  

防治病害

川烏

川烏的病害很多,蟲害很少。發(fā)現(xiàn)的病害有霜霉病、菌核病、白粉病等?,F(xiàn)將病害的主要特征和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1、霜霉?。好缙谳^為普遍,植株發(fā)病時,以葉片背面有一層霜霉層為主要特征。霉層初為白色,后變?yōu)榛液谏?,致使葉片枯黃而死。一般常見于晚秋低溫多雨、多濕時,發(fā)病迅速而嚴重,造成植株死亡。防治方法:苗期拔出病株燒毀,病窩用石灰消毒后補苗,可用1:1:200倍的波爾多液噴施預防,發(fā)病時可用25%的多菌靈500-800倍液,實行葉面噴施防治。

2、菌核?。菏谴跎L后期最嚴重的病害,在6至7月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下發(fā)病。植株受害后,莖基先呈褐色,很快長出白色系狀菌,當環(huán)境適宜時,病菌很快擴大,并逐漸形成菌核,菌核為白色小粒,在病癥表現(xiàn)的同時,植株開始凋萎,病部軟腐,最后全株死亡。防治方法:與霜霉病相同,拔除病株,采用波爾多液、多菌靈噴施。

3、白粉?。褐仓耆~片受害時,初期出現(xiàn)圓形白色狀霉斑,后擴連片,使葉片布滿一層白面狀的霉層。此霉層為病原菌的菌絲或分生孢子,霉層中的小黑點為病菌的子囊殼,破襲后散出了囊孢子危害植株。此病常在高溫干燥或施氮肥過量,植株過密,通風透光不良的環(huán)境發(fā)生。防治方法:發(fā)病前,用波爾多液進行預防;發(fā)病時,用25%粉銹寧或50%的甲基托布津,1:500至800倍液噴施防治。  

適時收挖

11月是最佳收獲期,否則塊根出芽會影響產量和質量,如作種影響出苗,曬商品藥容易空秕質量下  

烏藥(川烏 草烏 烏頭 附子)的鑒別認識

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北烏頭及其他同科不同屬類的野生烏頭,因其主根色黑,象烏鴉的頭,故均被稱為烏頭。其主根如馬鈴薯的種子,可以生出好多小的子根莖,圍在主根的周圍,有小莖連接,為烏頭生出的子代小烏頭,附于周圍故形象稱為附子,故其子根稱為附子。主根及其子根歷來被藥用,故稱烏藥。所以烏頭是其主根,烏藥是對整個植物的稱呼,也包括各類烏頭與附子。所產的附子來年又可以作為種子繁殖下一代附子,相對下一代的附子,原代作種子的附子就叫做烏頭了。所以烏頭與附子只有藥材生長年齡的差異。這大概屬于附子烏頭原本的名稱內涵。

由于人口的大發(fā)展,社會需要量的增加,野生附子已不能滿足,所以家種附子的大規(guī)模生產實屬必然。四川是附子的產地,早在宋神宗時期就有大規(guī)模、規(guī)范化的種植文獻。如楊天惠《彰明縣附子記》對四川附子的種植范圍,種植時間,種植方法,采收季節(jié),加工方法,植物特性等均有詳細記載。其實當時不獨四川一省,廣西,云南,陜西,廈門,浙江等地都有種植,但四川產的烏頭附子影響最大,效果最佳,久而久之,所有的家種烏頭都以川烏命名,所有家種烏頭的子根都叫附子。事實這一習慣一直沿用到了現(xiàn)在,目前對各大中藥市場如陜西、湖南、湖北等家種的烏頭都叫川烏,各地烏頭的子根加工品都叫附子。

草烏屬于野生烏藥,主要指同科北烏頭的塊根,同科的其他野生烏頭也屬于草烏?!侗静菥V目》將其與川烏附子進行了區(qū)別。如在烏頭條集解下曰:“根苗花實并與川烏頭相同,但此系野生,又無釀造之法,其根外黑內白皺而枯燥為異爾,然毒則甚也”。所以說各地野生的烏藥不同于川烏附子。不僅沒有嚴格規(guī)范的加工工藝,而且毒性較川烏更大,形態(tài)色澤也略有不同,所以加以區(qū)別。當然在烏藥成為家種之前,所謂的川烏與草烏都是野生,兩者的區(qū)別并不突出,應當都叫烏頭。

烏藥,為樟科.山胡椒屬植物,英文名:Root of Combined Spicebush。 這種藥材與上述烏藥迥然不同,樟科烏藥無毒,為理氣藥。

【藥性】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

【功效】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具體參見此條《烏藥》。

關于“川烏”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