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診療/給藥途徑
醫(yī)學電子書 >> 《默克家庭診療手冊》 >> 藥物 >> 藥物的給藥途徑、分布和排泄 >> 給藥途徑 |
默克家庭診療手冊 |
|
藥物有幾種給藥途徑,口服、靜脈注射(靜注)、肌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藥物還可舌下含化(舌下)、直腸灌注(直腸給藥)、滴眼、鼻腔噴霧、口腔噴霧(吸入劑),也可皮膚局部(表面)或全身(經(jīng)皮)用藥。每種給藥途徑均有其特殊目的,各有利弊。
口服給藥最方便,通常也最安全,費用也最便宜,因而是最常用的給藥途徑。然而,該途徑有不少限制,許多因素包括其他藥物和食物都將影響口服藥物的吸收。因此,某些藥物必須空腹服藥而另一些則需餐后服藥,尚有部分藥物不能口服。
口服藥物經(jīng)胃腸道吸收。藥物吸收始于口腔和胃,但大部分由小腸吸收。藥物必須通過小腸壁及肝臟方能進入全身血循環(huán)。許多藥物在腸壁和肝臟發(fā)生化學變化(代謝),減少了吸收的藥物量。靜脈注射藥物不經(jīng)腸壁和肝臟直接進入體循環(huán),這種給藥方式可獲得較口服更快和更持久的效應。
一些口服藥物刺激胃腸道,如阿司匹林和大多數(shù)其他非類固醇抗炎藥可損害胃和小腸壁并誘發(fā)潰瘍。另一些藥物吸收很差或在胃內(nèi)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壞。盡管有這些缺點,口服給藥較其他途徑常用。其他給藥途徑一般在患者不能經(jīng)口給藥,藥物必須盡快和準確地給予,或藥物口服吸收很差且不規(guī)則時方才使用。
注射給藥(消化道外給藥)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途徑。皮下注射時,注射針頭插入皮下,注射后,藥物進入小血管隨血流進入體循環(huán)。皮下注射常用于蛋白質(zhì)類藥物和胰島素給藥,該藥口服可被胃腸道破壞。皮下注射的藥物可制成混懸劑或相對難溶的混合物,這樣吸收過程可保持數(shù)小時、幾天甚至更長,患者亦不須經(jīng)常給藥。在給予容積更大的藥物時常采用肌肉注射。肌注時應采用更長的針頭,因肌肉位置深于皮膚。
靜脈注射時,針頭直接插入靜脈。在消化道外所有給藥途徑中,靜注是最困難的一種,特別是肥胖病人靜脈穿刺更加困難。無論是單劑靜脈推注還是連續(xù)的靜脈滴注均是快速、準確給藥的最佳途徑。
一些藥物可置于舌下(舌下給藥),能被舌下小血管吸收。舌下給藥對硝酸甘油類藥物特別好,這類藥物可緩解心絞痛,它們可不經(jīng)腸壁和肝的首過效應而迅速直接進入體循環(huán)。然而,多數(shù)藥物不能使用此途徑,因常常發(fā)生吸收不全及不規(guī)則現(xiàn)象。
直腸給藥
許多口服給藥的藥物可以栓劑形式直腸給藥。藥物與蠟狀物混合制成栓劑,即便插入直腸亦不會溶解。藥物可通過直腸壁豐富的血循環(huán)迅速吸收。當患者惡心、喪失吞咽能力、限制飲食和外科手術后等不能口服時可用栓劑直腸給藥。一些藥物的栓劑形式有刺激性,這類病人應采用消化道外給藥。
一些藥物可以涂敷劑形式將藥貼于皮膚表面。這類藥物可增強皮膚滲透性,不經(jīng)注射便可經(jīng)皮進入血循環(huán)。這種經(jīng)皮給藥可緩慢持續(xù)很多小時或很多天,甚至更長。然而,這種途徑受藥物通過皮膚快慢的限制。只有那些日給藥量少的藥物可采用此途徑。這類藥物有治心絞痛的硝酸甘油、治療運動系統(tǒng)疾病的莨菪堿、戒煙用的尼古丁、治療高血壓用的可樂定及鎮(zhèn)痛用的芬太尼等。
噴霧吸入
一些藥物如氣體麻醉劑和霧化抗哮喘藥物(置容器中定量供給)可吸入給藥。這些藥物通過氣道直接入肺,并在肺內(nèi)吸收入血循環(huán)。只有少數(shù)藥物可用此途徑。吸入的藥物應仔細監(jiān)測以保證患者在特定時間內(nèi)吸入適量的藥量。定量吸入系統(tǒng)可直接安裝在給肺供氣的通道上,因而非常有用。因噴霧吸入進入血液的藥量差異性大,故這種途徑很少用于治療除肺以外的其他組織或器官疾病。
藥物的給藥途徑、分布和排泄 | 藥物吸收 |
關于“家庭診療/給藥途徑”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