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功能檢查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前庭功能檢查(vestibular function tests),通過觀察前庭系病變引起的自發(fā)體征,或通過用某種生理性或非生理性刺激誘發(fā)前庭反應進行觀察,以助推斷前庭系病變的程度和部位。前庭功能是維持人體平衡的 3個主要因素之一。負責前庭功能的器官稱為前庭器,位于內耳,包括3個半規(guī)管(外、上和后半規(guī)管)、橢圓囊球囊。 3個半規(guī)管的壺腹端各有一壺腹嵴。橢圓囊和球囊中各有一囊斑,或稱耳石器。這些都是前庭末梢感受器。 3個半規(guī)管司運動平衡(如走路、騎自行車、翻跟頭)。橢圓囊和球囊司靜止平衡(如坐或立)。

當人體平衡出現(xiàn)障礙時,如走路向一側偏斜等,就需要作前庭功能檢查以確定前庭器有無疾病、其病變程度和性質。

前庭功能障礙的主要癥狀是眩暈。眩暈可由內耳疾病、中樞性疾病和許多全身性疾病所引起。內耳疾病中如迷路炎、梅尼埃爾氏病等。中樞性疾病中如聽神經(jīng)瘤顳葉腫瘤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等。前庭功能檢查對鑒別這些疾病有重要價值。但決不是一種前庭功能檢查就能確定診斷,需要兩種或兩種以上前庭功能檢查,綜合分析其結果,再結合病史、全身檢查、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及各種化驗才能作出準確的診斷。

目錄

眼球震顫

眼球的一種不隨意的、節(jié)律性的往返運動,由慢相和快相組成。慢相是眼球向某一個方向緩慢的轉動,快相則為繼慢相之后眼球迅速返回原位的運動。通常將快相定為眼震的方向。

產生機理

每一個半規(guī)管的壺腹嵴和兩套眼外肌之間有功能上的聯(lián)系,上半規(guī)管壺腹嵴和同側的上直肌及對側的下斜肌相關連,后半規(guī)管壺腹嵴和同側的上斜肌及對側的下直肌相關連,外半規(guī)管的壺腹嵴與同側的內直肌和對側的外直肌相關連。同時,前庭上核、下核和內側核發(fā)出纖維內側縱束,通過內側縱束和眼肌之諸神經(jīng)核相聯(lián)系,這樣就建立了一個反射弧。此反射弧能使眼肌對于起自前庭及半規(guī)管的輸入沖動產生反射性反應即出現(xiàn)眼球震顫。因此,前庭迷路有病變時(如梅尼埃爾氏?。┗蜃骼錈崴囼灂r,半規(guī)管受到刺激,就產生眼球震顫。

檢查眼震時,囑受檢者注視檢查者向各個方向緩慢移動的食指,手指距病人眼球約50cm,受檢者的注視角度(視線與中線相交之角)不宜超過45°,超過45°時可誘發(fā)生理性終位性眼震而影響檢查的準確性。手指移動的方向是向左、向右、向上和向下 4個方向。必要時,還要向右上左下和左上右下斜向移動。

眼震類型

分為水平型、旋轉型、垂直型、斜動型及混合型(如水平旋轉型)。

眼震強度

分為Ⅲ級:①Ⅰ級眼震。僅向一個方向(向左或向右,通常是眼震的快相)注視時出現(xiàn)眼震。②Ⅱ級眼震。向一個方向和向前直視時均出現(xiàn)眼震。③Ⅲ級眼震。向各個方向(包括眼震的慢相方向)注視時均出現(xiàn)眼震。

有時眼震過于細小,肉眼不易觀察。為了仔細而清楚地觀察眼震,可囑受檢者戴上夫倫策爾氏眼鏡,眼震就被放大而可明顯觀察。

前庭功能檢查方法

主要有以下幾種。

平衡功能檢查

平衡障礙的主要癥狀是偏倒、錯指物位、行走或書寫障礙。常用的有以下檢查方法。

①昂白試驗。又稱閉目直立檢查法。受檢者閉目,雙腳并攏直立,兩手臂向兩側伸直平舉與肩平。迷路有病變時,將向患側偏倒;頭部轉動時,偏倒的方向隨之改變。小腦有病變時,將向患側或后方偏倒,不隨頭位的轉動而改變偏倒的方向。

②錯指物位試驗。檢查者與受檢者對坐,各伸出一手臂,食指伸出,其他四指握拳。檢查者手背向下,受檢者手臂向上。囑受檢者將手臂舉起再向下移動,以食指接觸檢查者的食指。先睜眼試之,然后閉目檢查。迷路有病變者,閉眼時不能正確指向預定目標,雙手食指均向患側偏斜。小腦有病變時,患側食指向患側偏斜,而健側食指則能正確地接觸檢查者的食指。

③巴賓斯基-魏爾二氏試驗。囑受檢者閉目由起始點向前走5步,然后向后退5步,反復5次。觀察最后一次行走的方向與起始方向之間的偏斜角度如何,以判斷兩側前庭功能狀況。若向右偏斜角度大于90°,則為右側前庭功能減弱;向左偏斜大于90°,則為左側前庭功能減弱。

④動態(tài)位置電圖。不少國家用動態(tài)位置電圖檢查眩暈病人,其方法是囑受檢者站在平衡機能計上,兩眼周圍接上電極連接在描記器上。根據(jù)描記圖以區(qū)別外圍或中樞性疾病。這是一種新的檢查儀器。

旋轉試驗

最常用的方法是巴拉尼氏法。受檢者坐于瓊斯氏轉椅中,頭前傾30°,將頭固定于頭托上,使外半規(guī)管保持水平位置。令受檢者閉眼,先順時針方向旋動轉椅,在20秒內旋轉10次,滿10轉時立即停止。令受檢者向遠處凝視,計算眼震時間。10分鐘后再逆時針方向旋轉10次,計算眼震時間。中國有學者統(tǒng)計的正常值,順時針方向旋轉的眼震時間平均為23秒,逆時針方向旋轉的眼震時間平均為22秒。

冷熱水試驗

方法很多,如巴拉尼氏法、科布拉克氏法和哈爾皮克氏法等,中國各醫(yī)院多采用哈爾皮克氏法。用這種方法操作時,令受檢者仰臥于一榻上,將頭部抬高30°(外眥外耳道頂點的連線與床面垂直)。水桶懸于頭上部相距60cm,出水管的直徑為4mm。每側耳分別用30℃冷水和44℃熱水刺激40秒鐘,每次相隔5~10分鐘。受檢者兩眼凝視屋頂一點。以Ⅱ級水平眼震為觀察的記錄標準。用停表計算灌水開始至眼震消失的時間。中國有學者統(tǒng)計哈爾皮克氏法冷熱水試驗的正常平均值是:冷水為2'4″,熱水為1'43″,潛伏期(灌水開始至眼震出現(xiàn)的時間)平均為 29″。本法可為鑒別外周或中樞前庭病提供參考。

近年來中國已有應用雙耳同時冷熱水試驗于臨床者,認為此法較雙耳交替冷熱水試驗敏感。

冷熱空氣試驗

以空氣代替水作為刺激來誘發(fā)眼震,是一種較新的前庭功能檢查方法。此法具有操作簡便、受檢者較舒適、可應用于鼓膜穿孔患者和不需收集流出的水等優(yōu)點。

冷熱空氣試驗的結果分析和冷熱水試驗相同。

直流電試驗

一般采用雙極法。受檢者正坐于椅中,兩眼向前直視。將包有紗布的電極用生理鹽水浸濕,分別放在兩側的耳屏上,接通電流,在毫安培計指示下逐漸增加電流,觀察電流強度達多少毫安時出現(xiàn)眼震。陰極為刺激側。眼震為旋轉型,朝向陰極。應緩慢地加大或減少電流,以防刺激過強,產生劇烈反應。據(jù)50名正常人的統(tǒng)計,眼震在1~6毫安時出現(xiàn)正常平均值為3毫安。若眼震在4毫安以上方才出現(xiàn),則是功能減弱。若超過10毫安仍無眼震出現(xiàn)者則前庭功能消失。

直流電試驗是直接作用于第 8腦神經(jīng)。因此在外周性疾病如梅尼埃爾氏病,直流電試驗正常,而在中樞性前庭病變的病例中如聽神經(jīng)瘤,直流電試驗超過4毫安方才出現(xiàn)眼震,甚至反應消失。所以在懷疑前庭神經(jīng)有病變時應作直流電試驗,在鑒別診斷上有一定的幫助。

頭位性眼震檢查

頭處于某一或幾個位置時出現(xiàn)眼震,而在其他位置上則不出現(xiàn)眼震。發(fā)病機理尚未完全清楚。根據(jù)耳病理和臨床方面的研究,多由橢圓囊斑病變和后半規(guī)管壺腹嵴病變引起。

檢查前向受檢者詳細解釋檢查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眩暈和惡心,切勿閉目,以取得受檢者的合作,保證檢查結果準確無誤。受檢查取頭正位直坐于一矮榻上,檢查者以雙手扶持其頭部,推使仰臥,頭懸于榻邊,觀察有無眼震出現(xiàn)。10秒后,扶使直坐,再觀察10秒。將受檢者頭轉向右側,推使仰臥,頭懸榻邊,面向右方,觀察10秒。重使直坐,頭仍處右轉位,觀察10秒。同樣方法,在受檢者頭轉向左側仰臥位和直坐位時各觀察10秒,共檢查6個頭位。每次變動新頭位時的動作均須在3秒內完成。若有眼震出現(xiàn),須注意其方向、振幅和類型并用秒表計算眼震的潛伏期和眼震時間。此外,還須注意眼震是否為疲勞型。用上法重復檢查,每次間隔數(shù)分鐘觀察在該特定位置上是否每次均有眼震出現(xiàn)。若重復檢查,無眼震出現(xiàn),稱為疲勞型(外周性頭位性)眼震。再次檢查,出現(xiàn)較弱的眼震,連續(xù)檢查數(shù)次后不再出現(xiàn)者,稱為漸疲勞型。反復檢查,每次都出現(xiàn)強度不變的眼震者,稱為不疲勞型(中樞性頭位性)眼震。

頭位性眼震是一病理體征,可由許多中樞性和外周性疾病引起,如腦部血循環(huán)的改變、顱內腫瘤、顱腦外傷、梅尼埃爾氏病等。

眼震電描記術

用眼震電描記儀記錄眼球震顫。其生理基礎是利用電子儀器記錄角膜視網(wǎng)膜之間的電位改變。眼球后部和視網(wǎng)膜帶負電,而眼球前部及角膜帶正電,因此眼球運動就產生電位改變,此稱為莫勒氏原理。

眼震電圖(ENG)是眼震的客觀記錄,較肉眼觀察為準確。根據(jù)記錄可測出快慢相時間及眼震頻率。

測量眼震的強度以慢相角速度最為可靠。其測量法是取反應高潮期10秒時間內眼震的平均頻率、幅度和慢相角速度來衡量其強度,也稱為極頂期價值。

有些國家的眼震電圖儀帶有電腦,檢查完畢后,電腦將各種數(shù)據(jù)迅速打印出來。目前中國多用手計算,僅少數(shù)單位開始將電腦接至眼震電圖儀。

耳石器功能檢查

目前尚無單獨檢查耳石器的可靠方法。平行秋千架試驗是一種使耳石器受最大刺激而半規(guī)管受最小刺激的一種試驗,但設備復雜而價貴,檢查方法繁瑣,不能廣泛應用。弧尺檢查法雖在理論和實際應用上存在著缺點,但簡便易行,可以粗略估計耳石器的功能狀態(tài)。

①橢圓囊檢查法。受檢者坐于椅上,弧尺轉至垂直位,分別在正常頭位、頭前俯30°和后仰150°3個頭位檢查。手臂在水平面上左右擺動,指向弧尺中點。左手檢查左側橢圓囊,右手檢查右側橢圓囊。

功能正常:在任何頭位上指示均無偏斜。功能亢進:食指偏向中點下方,出現(xiàn)于頭前俯30°者為輕度亢進;出現(xiàn)于正常頭位者為中度亢進;出現(xiàn)于頭后仰150°者為重度亢進。功能減弱:食指偏向中點上方,以頭前俯30°時最為明顯。

②球囊檢查法。將弧尺轉至水平位。在正常頭位,頭向左肩傾斜105°(檢查右側球囊)或頭向右肩傾斜 105°(檢查左側球囊)。囑受檢者分別用兩手食指在矢狀面上下擺動,指向弧尺的中點。

功能正常:在任何頭位,指示均無偏斜。功能亢進:頭向右肩傾斜105°時,左、右手食指均偏向左側,為左側球囊功能亢進。頭向左肩傾斜105°時,左、右手食指均偏向右側,為右側球囊功能亢進。功能減弱:頭向右肩傾斜105°時,左、右手食指均偏向右側,為左側球囊功能減弱。頭向左肩傾斜105°時,左、右手指均偏向左側,為右側球囊功能減弱。

關于“前庭功能檢查”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