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獐牙菜
A+醫(y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黃花獐牙菜 | 中藥圖典 |
黃花獐牙菜 Huánɡ Huā Zhānɡ Yá Cài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濕熱黃疸及血熱出血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青海高原藥物圖鑒》 |
毒性 | |
歸經(jīng) |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 |
【藥 名】:黃花獐牙菜
【來 源】:為龍膽科植物黃花獐子菜的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一12克。
【別 名】:賽保古折(藏名),產(chǎn)于西藏。
【拉丁名】:黃花獐子菜 Swertia kingii Hook.F.
【考 證】:始載于《青海高原藥物圖鑒》?! ?/p>
黃花獐牙菜.版本二
【出處】始載于《青海高原藥物圖鑒》。
【拼音名】Huánɡ Huā Zhānɡ Yá Cài
【來源】
藥材基源:為龍膽科植物黃花獐牙菜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wertia kingii Hook.f.
采收和儲藏:8~9月采挖,洗凈,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70-100cm。具短根莖。莖粗狀,具細條棱,不分枝。基生葉及莖下部葉具長柄,柄長5-13cm;葉片寬橢圓形,長12-18cm,寬5-9cm,先端鈍,基部漸狹,葉脈7-9條,在下面明顯突起;莖中上部葉多對,卵狀披針形或卵形,長3-10cm,寬0.7-4cm,先端鈍或尖,基部鈍,無葉柄,離生,連合成筒狀抱莖。圓錐狀復聚傘花序密生,狹窄,通常有間斷,長約25cm,多花;花梗粗壯,不等長,長達3cm;花5數(shù);花萼長為花冠的2/3,卵狀披針形,長11-13mm,先端急尖,邊緣疏生不整齊的細齒,背面有3-5脈;花冠黃綠色,具藍色細條紋,裂片長圓形至倒卵狀長圓形,長1.5-1.7cm,先端鈍圓,嚙蝕狀,其余邊緣全緣,基部具2個腺窩,腺窩基部囊狀,邊緣有流蘇狀柔毛;雄蕊5,花絲線狀鉆形,長8-9mm,基部背面有流蘇狀短毛,花藥藍色,長圓形;子房近無柄,長圓形或卵形,花柱不明顯,柱頭2裂,裂片長圓形?;ㄆ?-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400-3800m的山坡上。
資源分布:產(chǎn)我國西藏等地。
【性味】苦;性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前湯,3~10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止血功能。用于黃疸型肝炎及各種出血癥。
【摘錄】《中華本草》
|
關于“黃花獐牙菜”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