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人花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粘人花 | 中藥圖典 |
粘人花 Zhān Rén Huā |
|
---|---|
別名 | 餓螞蝗、黃粘粑草、野豆子、牛巴嘴、山螞蝗、過路黃、瓦子草、山毛豆花、烏山黃檀草、滿鼎糊草、長波狀葉山螞蝗 |
功效作用 | 清熱瀉火,活血祛瘀,斂瘡。主風(fēng)熱目赤,胞衣不下,血瘀經(jīng)閉,燒傷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Sinuate Tickclover |
始載于 | 《貴州民間藥物》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
藥性 | 平 |
藥味 | 苦、澀 |
粘人花 (《貴州民間藥物》)
目錄 |
異名
餓螞蝗、黃粘粑草(《貴州民間藥物》),野豆子、牛巴嘴(《四川中藥志》),山螞蝗、過路黃(《云南中草藥》),瓦子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p>
來源
為豆科植物波葉山螞蝗的全草?! ?/p>
植物形態(tài)
波葉山螞蝗落葉灌木,莖高1~2米,直徑達(dá)4.5毫米,圓柱形,小枝和小葉柄密被短柔毛。
三出復(fù)葉,托葉2片,長約3毫米,呈披針狀線形;葉柄長1.5~3.5厘米,上面微凹;頂端小葉圓菱形,長4.7~10.5厘米,寬4~8厘米,先端具短尖頭,邊緣自中部以上呈深波狀;兩側(cè)小葉較?。恍∪~具柄,基部有小托葉;葉面綠色,幼時(shí)有毛,后漸脫落,葉背灰白色,被有緊貼的柔毛。
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梗長5毫米:苞片早落;萼片基部結(jié)合,萼筒長2.5毫米,萼齒三角形,與萼筒等長;花紫色,長8毫米,花冠蝶形,旗瓣圓形至橢圓形,翼瓣貼生于龍骨瓣上;雄蕊10,基部結(jié)合;子房線形,疏被短柔毛。
莢果串珠狀,約具10節(jié),易斷,節(jié)近方形,密被帶鉤的褐色小毛。
花期7~8月。
果期10月。
生于山坡草地或林邊。
分布四川、湖北、貴州、云南、臺(tái)灣等地。
本植物的根(粘人花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p>
性味
①《四川中藥志》:性溫,味淡微辛,無毒。
②《云南中草藥》:澀,平?! ?/p>
功用主治
粘人花的功效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
外用:研末撒布。
水煎服。
②治月瘕癆:野豆子加紅糖燉雞服。
③治風(fēng)熱火眼:野豆子、木黃連、寒水石、菊花、決明子、冬桑葉、夜明砂。
水煎服。
(①方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④治內(nèi)傷出血:山螞蝗果五至十個(gè),水煎服。
(《云南中草藥》) ⑤治燒傷:山螞蝗全株研末撒布患處。
(《云南中草藥》)
|
關(guān)于“粘人花”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