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漆樹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野漆樹葉
Yě Qī Shù Yè
別名  
功效作用 蛔蟲病創(chuàng)傷出血,胼胝
英文名  
始載于 福建民間草藥
毒性 無毒
歸經  
藥性
藥味

【出處】 《福建民間草藥

【拼音名】 Yě Qī Shù Yè

【來源】 為漆樹科植物野漆樹。

【原形態(tài)】 野漆樹(《植物名實圖考》),又名:染山紅(《植物名實圖考》),山漆、漆柴、毛葉漆。

落葉喬木,高可達10米。嫩枝和冬芽具棕黃色毛。單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7~13,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10厘米,寬2~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圓形以至闊楔形,全緣,上面疏生柔毛或近于光滑,下面有黃柔毛,側脈18~25對顯著;葉柄短,有毛。圓錐花序側生;序梗密生棕黃色毛;花細小,黃色;雌雄異株單性花與兩性花共存;萼5裂;花瓣5;雄蕊5,在雌花中不完全;子房無柄,上位,1室,花柱3。核果偏斜而扁,寬大于高,橫徑約8毫米,淡棕黃色,光滑無毛?;ㄆ?~6月。果熟期9~10月。

本植物的根(野漆樹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分布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湖北、湖南、貴州、四川等地。

化學成份】 含野漆樹甙。枝含非瑟素、黃顏木素。種子含脂肪油

【藥理作用】 非瑟素有解痙作用,在小鼠小腸標本上,它對抗乙酰膽堿的致痙作用為罌粟堿的166%。

【性味】 《福建民間草藥》:"辛,溫,無毒。"

【功效與作用】 治蛔蟲病,創(chuàng)傷出血,胼胝。

《福建民間草藥》:"破血通經,消積殺蟲。"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外用:研末撒或搗敷。

【附方】 ①治蛔蟲野漆樹葉三至五錢。酌加水煎,取半小碗,早晚飯前溫服。(《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創(chuàng)傷出血:野漆樹葉曬干研末敷摻。(《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胼胝:野漆樹鮮葉-至二兩。和桐油搗爛敷患處。(《閩東本草》)

【摘錄】 《中藥大辭典》

關于“野漆樹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