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
A+醫(yī)學百科 >> 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 |
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hereditary spherocytosis)是一種紅細胞膜異常的遺傳性溶血性貧血(HA)。這種病的遺傳方式是男女都可發(fā)病,每代都會有發(fā)病者,也就是所謂“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本病的起病年齡和病情輕重差異很大,多在幼兒和兒童期發(fā)病。如果在新生兒或1歲以內(nèi)的嬰兒期發(fā)病,一般病情較重。脾切除對本病有顯著療效。
目錄 |
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8號染色體短臂缺失?;颊呒t細胞膜骨架蛋白有異常,引起紅細胞膜通透性增加,鈉鹽被動性流入細胞內(nèi),凹盤形細胞增厚,表面積減少接近球形,變形能力減退。其膜上Ca2+-Mg2+-ATP酶受到抑制,鈣沉積在膜上,使膜的柔韌性降低。這類球形細胞通過脾臟時極易發(fā)生溶血。
臨床表現(xiàn)
2/3為成年發(fā)病,貧血、黃疸和脾大為主要I臨床表現(xiàn),輕重程度不一。青少年者生長遲緩并伴有巨脾。感染可加重臨床癥狀。常有膽囊結石(50%),其次是踝以上腿部慢性潰瘍,常遷延不愈。此外尚有先天性畸形,如塔形頭、鞍狀鼻及多指(趾)等。
患者可并發(fā)再障危象(aplastic crisis),常為短小病毒(parvovirus)感染或葉酸缺乏所引起。患者表現(xiàn)為發(fā)熱、腹痛、嘔吐、網(wǎng)織紅細胞減少,嚴重時全血細胞減少,一般持續(xù)10~14天。貧血加重時并不伴黃疸加深。
診斷
- 有溶血性貧血的臨床表現(xiàn)和血管外溶血為主的實驗室依據(jù),詳見溶血性貧血詞條;
- 外周血涂片中胞體小、染色深、中央淡染區(qū)消失的球形細胞增多(10%以上);
- Coombs實驗陰性,滲透性脆性試驗提示滲透性脆性增加。紅細胞的滲透性脆性與紅細胞的面積/體積的比值有關,球形紅細胞面積/體積的比值縮小,脆性增加,細胞在0.51%~0.72%的鹽水中就開始溶血,在0.45%~0.36%時已完全溶血。紅細胞于37℃溫育24小時后再做滲透性脆性試驗,有助于輕型病例的發(fā)現(xiàn)。
據(jù)以上三點即可診斷。如伴有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家族史,紅細胞膜蛋白電泳或基因檢查發(fā)現(xiàn)膜蛋白的缺陷,更有利于診斷。應與化學中毒、燒傷、自身免疫性HA等引起的繼發(fā)性球形細胞增多相鑒別。
鑒別診斷
作出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的診斷時,須與以下幾種疾病相鑒別。
(1)黃疸型肝炎:均有黃疸,但兩者是性質絕然不同的兩種疾病。HS雖然可有黃疸和貧血,但有時因骨髓造血功能得到代償,貧血可以極輕微或沒有,因此臨床上很容易誤診為黃疸型肝炎。注意HS病人血清中直接膽紅素不增加,尿內(nèi)亦無膽紅素出現(xiàn)。有關的血液學發(fā)現(xiàn)也不會出現(xiàn)于黃疸型肝炎。
(2)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也可有球形細胞出現(xiàn),滲透脆性試驗的結果也不正常,很容易與H S相混淆。有三種鑒別方法:①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試驗):本病為陰性,而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為陽性;②自溶血試驗:本病紅細胞的溶血可被葡萄糖糾正,而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的溶血不能被葡萄糖糾正;③用皮質類固醇治療:本病無效,而對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則速效。
(3)遺傳性非球形細胞溶血性貧血(HNHA):這種貧血是因紅細胞內(nèi)酶缺乏而發(fā)生的慢性溶血性貧血,血液中并無球形細胞出現(xiàn),脆性試驗結果亦正常,但作自溶血試驗時,自溶血亦增多。丙酮酸激酶缺乏(HNHAⅡ型)的溶血不能被葡萄糖糾正,但可被三磷酸腺苷(ATP)糾正;葡糖六磷酸脫氫酶缺乏(HHNAⅠ型,G6PD缺乏)溶血較輕,亦可被葡萄糖糾正,但作酶缺乏的過篩試驗,如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氰化鉀、抗壞血酸試驗、熒光斑點試驗等檢查,可呈陽性,而HS則為陰性。
(4)新生兒溶血性貧血和黃疸:因為只有極少數(shù)HS病人是在新生兒時期就出現(xiàn)癥狀的,所以很容易被忽視,須與G6PD缺乏引起的新生兒黃疸和Rh因子引起的同種免疫溶血病等作出鑒別。
治療
脾切除是使貧血發(fā)生完全和持久緩解的最有效療法。脾切除后,雖然紅細胞膜的缺陷和球形細胞增多均依然存在,滲透脆性也仍不正常,但過度溶血停止,紅細胞的生存時間接近正常,因之貧血消失。凡診斷明確的病例,除有手術禁忌癥之外,都宜作脾切除手術。手術后貧血復發(fā)者極罕見。手術時間最好在7歲以后,但如果貧血特別嚴重,需要經(jīng)常輸血,并影響兒童發(fā)育者,可以考慮提前作手術。
脾切除手術之前,應先作膽囊造影,了解膽囊中有無膽結石。脾切除手術時,再仔細探查膽囊。如發(fā)現(xiàn)結石,可同時作適當?shù)耐饪铺幚怼H绻麤]發(fā)現(xiàn)膽結石,則不必作膽囊切除。
未作脾切除的病人發(fā)生溶血危象時,主要采取輸血和治療誘發(fā)溶血的感染。骨髓再生障礙危象的發(fā)生與感染也有關,其治療也是輸血和控制感染。病情好轉后,也應作脾切除手術。骨髓中如出現(xiàn)巨幼細胞,可每日口服葉酸5~10毫克。
參看
參看
- 第8版內(nèi)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 希氏內(nèi)科學
關于“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