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馬蹄烏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紅馬蹄烏 | 中藥圖典 |
紅馬蹄烏 Hónɡ Mǎ Tí Wū |
|
---|---|
別名 | 金邊蓮、馬蹄草、紅馬蹄窩、酸豬草、蓼子七 |
功效作用 | 舒筋活絡(luò),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損傷,腿痛。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四川中藥志》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脾經(jīng)、肝經(jīng) |
藥性 | 平 |
藥味 | 甘 |
《全國中草藥匯編》:紅馬蹄烏
【拼音名】 Hónɡ Mǎ Tí Wū
【來源】 蓼科山蓼屬植物中華山蓼Oxyria sinensis Hemsl.,以根狀莖和葉入藥。秋采根,夏采葉,鮮用或曬干。
【性味】 甘,平。
【功效與作用】 舒筋活絡(luò),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損傷,腿痛。
【用法用量】 2~3錢。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紅馬蹄烏
【出處】 《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 Hónɡ Mǎ Tí Wū
【來源】 為蓼科植物中華山蓼的根。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大,紫色。莖高約30廈米,粗大,紫色,被短毛或近于無毛。基生葉多數(shù),具紫色長柄,長約8厘米,基部有長而呈截頭狀的托葉鞘;葉片闊心臟形,長約6厘米,寬約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邊緣略呈淺波狀,并疏生短刺,上面平滑,綠色,葉脈及邊緣均呈紫色,下面脈上有毛;莖生葉互生,托葉鞘闊大;葉柄愈向上愈短??偁罨ㄐ蝽斏?,排列成圓錐花序式;花梗長約3毫米;花被4,白色,邊緣紫色;雄蕊6;子房壓扁,花柱2。瘦果兩面凸起,具2翅?;ㄆ?~7月。
【生境分布】 生于高山區(qū)草坡向陽處。分布我國西南部及東北部。
【性味】 性平,味甘澀.無毒。
【功效與作用】 補(bǔ)五臟,通經(jīng)絡(luò)。治跌打損傷,五癆七傷及腰酸腿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或浸酒。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紅馬蹄烏
【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 Hónɡ Mǎ Tí Wū
【別名】 蓼子七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中華山蓼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xyria sinensis Hemsl.
采收和儲藏:夏、秋間采挖,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20-50cm。根莖粗大,紫色。莖直立,粗壯,具深縱溝,紫色,密被短硬毛?;~多數(shù),具紫色長柄,長約8cm;基部有長而呈截頭狀的托葉鞘;葉片圓心形或圓腎形,近肉質(zhì),長約6cm,寬約7cm,先端短尖,基部心形,邊緣呈淺波狀,并疏生短刺,上面平滑,綠色,葉脈及邊緣約呈紫色,下面脈上有毛;莖生葉互生,葉柄愈向上愈短;托葉鞘擴(kuò)大。總狀花序頂生,排成圓錐狀,分枝密集;花梗長約3mm;花被4,白色,邊緣紫色,內(nèi)輪2片增大,緊貼果實(shí),外輪2片較小,反折;雄蕊6;子房壓扁,花柱2,柱頭畫筆狀。瘦果兩面凸起,具2翅,成圓形,翅淡紅色,具小齒。花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500-3700m的高山區(qū)草坡或河谷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
【性味】 甘;澀;性平
【功效與作用】 舒筋活絡(luò);活血止痛;收澀止痢。主跌打損傷;腰腿痛;痢疾;脫膽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場,6~15g;或浸酒。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guān)于“紅馬蹄烏”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