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核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橄欖核 | 中藥圖典 |
橄欖核 Gǎn Lǎn Hé |
|
---|---|
別名 | 青果核 |
功效作用 | 消諸魚骨鯁,治胃痛,疝氣,腸風(fēng)下血。 |
英文名 | nut of White canarium |
始載于 | 《本草綱目》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胃經(jīng)、肝經(jīng)、大腸經(jīng) |
藥性 | 溫 |
藥味 | 甘、澀 |
【藥名】橄欖核
【別名】青果核【漢語拼音】gan lan he
【英文名】nut of White canarium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narium album (Lour.) Raeusch.[Pimela alba Lour.]
【歸經(jīng)】肝;胃;大腸經(jīng)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
【科屬分類】橄欖科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海拔的雜木林中,有栽培。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成熟果實,除去果肉,鮮用或曬干。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p>
目錄 |
形態(tài)特征
果核呈梭形,兩頭鈍尖,紅棕色,上有6條棱線,質(zhì)堅硬,不易碎;剖開內(nèi)有3室,其中各有種子1粒。種子細長梭形。種皮棕紅色,內(nèi)為白色種仁,油性足。無臭?! ?/p>
性味
《綱目》:"甘澀,溫,無毒。"
功用主治
①《綱目》:"磨汁服治諸魚骨鯁,及食鲙成積,又治小兒痘瘡倒黡。燒研服之治下血。"
②《本草備要》:"燒灰,敷疰疳。"
③《本經(jīng)逢原》:"灰末,敷金瘡無瘢。生核磨水,搽瘢漸滅。"
④《本草再新》:"治肝胃氣,疝氣,消疽瘤。"
⑤《嶺南采藥錄》:"磨碎涂眼,去眼膜。"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燒存性研末,1~2錢;或磨汁。外用: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或磨汁涂?! ?/p>
選方
①治陰腎頹腫:橄欖核、荔枝核、山樝核等分。燒存性,研末,每股二錢,空心茴香湯調(diào)下。(《綱目》)
②治腸風(fēng)下血久不瘥者:橄欖核,不以多少,燈上燒灰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diào)下,空心食前。(《楊氏家藏方》橄欖散)
③治耳足凍瘡:橄欖核燒研,油調(diào)涂之。(《乾坤生意》)
|
出自A+醫(yī)學(xué)百科 “橄欖核”條目 http://timberreclaimed.com/w/%E6%A9%84%E6%A6%84%E6%A0%B8 轉(zhuǎn)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guān)于“橄欖核”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