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莢蒾根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云南莢蒾根 | 中藥圖典 |
云南莢蒾根 Yún Nán Jiá Mí Gēn |
|
---|---|
別名 | 黃香根 |
功效作用 | 祛風(fēng)除濕。主風(fēng)濕痹痛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
毒性 | |
歸經(jīng) | |
藥性 | 溫 |
藥味 | 辛、苦 |
【拼音名】 Yún Nán Jiá Mí Gēn
【別名】 黃香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忍冬科植物云南莢蒾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Viburnum yunnanense Rehd.
采收和儲藏:秋后采收,鮮用或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 云南莢蒾 落葉灌木,高達(dá)8m。當(dāng)年生枝密被黃褐色簇狀短柔毛,二年生枝淺灰褐色,葉對生;葉柄長1-2cm,被黃褐色絨毛;葉紙質(zhì),葉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3-9.5cm,寬2.5-4.5cm,先端鈍,基部圓形或漸狹,邊緣離基部1/3以上有鈍鋸齒,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shí)兩面被短柔毛,下面散布紅褐色腺點(diǎn),并在脈腋生簇狀疏柔毛,側(cè)脈每邊5-6條,伸達(dá)齒端,與中脈在葉面凹陷,在下面凸起,小脈橫向平伸。圓錐花序近復(fù)傘房式,頂生或生于具1對葉的側(cè)生短枝之頂,與葉同時(shí)開放,長達(dá)10cm,直徑約6cm,密被黃褐色簇狀短柔毛,具部梗;苞片和小苞片小披針形;花多生于第2-3級花序軸分枝上;萼簡長約2mm,略具腺,萼檐具5淺齒;花冠白色;輻狀,直徑約5mm,花冠裂片與萼筒等長;雄蕊5,不超出花冠;花柱略高出萼齒?;ㄆ?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300-2900m的山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
【性味】 味微辛;苦;性微溫
【功效與作用】 祛風(fēng)除濕。主風(fēng)濕痹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
出自A+醫(yī)學(xué)百科 “云南莢蒾根”條目 http://timberreclaimed.com/w/%E4%BA%91%E5%8D%97%E8%8D%9A%E8%92%BE%E6%A0%B9 轉(zhuǎn)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guān)于“云南莢蒾根”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