鰒魚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鰒魚
Fù Yú
別名 鮑魚、石決明肉、鏡面魚、明目魚
功效作用 滋陰清熱,益精明目。治勞熱骨蒸咳嗽,崩漏帶下,淋病,青盲內(nèi)障
英文名 Sea-ear
始載于 本草經(jīng)集注
毒性  
歸經(jīng)  
藥性
藥味 、

鰒魚

(《本草經(jīng)集注》)

異名】鮑魚(《素問》),石決明肉(《本草衍義》),鏡面魚、明目魚(《醫(yī)林纂要》),

【來源】為鮑科動物九孔鮑或盤大鮑的肉。動物形態(tài)詳"石決明"條。

【生態(tài)環(huán)境】

1.生活于暖海低潮線附近至10m左右深的巖礁或珊瑚礁質(zhì)海底,以鹽度較高、水清和藻類叢生的環(huán)境棲息較多,用寬大的腹足爬行或牢固地吸附于巖石上或潛伏于礁縫內(nèi)。當攝食時將齒舌先端伸出來,于巖石表面舐食硅、紅、褐等藻類。

2.喜生活于潮流通暢、透明度高、褐藻繁茂的水域,棲息于水深3-15m處,于低潮線附近或20m以下的深水區(qū)則數(shù)量較少。幼體主食硅藻,成體多以褐、紅藻類為食,也食有孔蟲和橈足類、多毛類等小動物。

3.生活于暖海低潮線以下的巖石、珊瑚礁及藻類叢生的海底其足部肌肉特別肥厚,運動力強,足后部有一深的縱溝,常把足部翻轉上來包埋整個貝殼。肉質(zhì)細嫩、鮮美,為名貴的海產(chǎn)品之一,唯產(chǎn)量遠不如雜色鮑多。

4.生活于潮下帶巖石、珊瑚礁及藻類較多的海底。

【動物形態(tài)】

1.雜色鮑,貝殼呈卵圓形,殼質(zhì)堅實,殼長80-93mm,寬58-68mm,殼頂鈍,位于殼后端,螺旋部矮小,略高于體螺層的殼面,螺層約3層,縫合淺淺,自第2螺層中上部開始至體螺層邊緣末端。殼表有30多個排成一列整齊而逐漸增大的突起和小孔,前端突起小而不顯著,不開孔的突起頂部呈下陷凹窩;有6-9個突起特大,開孔與內(nèi)部相通,形成呼水孔,有呼吸排泄作用,亦可從孔道伸出觸手。體螺層被突起和小孔隔成的螺肋區(qū),成一寬大的傾斜面,占殼的絕大部分;其表面還生有不甚規(guī)則的螺肋和細密的生長線,隨著貝殼的生長時期,發(fā)達的生長線逐漸形在明顯的褶襞。殼表面為綠褐色,或摻有黃、紅色形成的雜以斑。但常因附生其他生物,如苔蘚蟲、石灰蟲等,以致往往呈灰褐色。成體殼頂磨損部,顯露珍珠光澤,殼內(nèi)面銀白色,珍珠樣彩色光澤強。殼口卵圓形,與體螺層大小幾相等。體柔軟,頭部背面兩側各有一細長的觸角和有柄的眼各1對,在腹面有一向前伸展的吻,口縱裂于其前端,內(nèi)有顎片和舌齒,足極發(fā)達,口與殼口相等,分為上足和下足兩部,下足呈盤狀,整個足部背面中央的肌肉降起呈圓柱狀,構成大型的右側殼肌,背面與貝殼相連。于右側殼肌下緣,可見一般消化腺為深褐綠色;生殖季節(jié)的生殖腺,雌性呈灰綠色,雄性呈乳黃色。無厴。

2.皺紋盤鮑,貝殼呈橢圓形,殼長120-125mm,寬82-85mm,扁平的殼頂位于殼的偏后方,稍高于殼面,螺層約3層,各層間縫合線淺,自第2螺層中部始,具1列由小漸大,沿右至左的螺旋排列的突起,20-30個,至體螺層的邊緣,近殼口3-5個突起,開也與外面相通,形成呼水孔,沿著呼水孔列左下側面有一條明顯的螺溝。殼面深綠褐色,有許多粗糙而不規(guī)則的皺紋,較大的貝殼上常有苔蘚蟲和龍介等形成突起的附著物,殼內(nèi)面銀白色,帶珍珠樣光澤。

3.耳鮑,貝殼較小而扁,呈耳狀,殼長65-70mm,殼寬小于殼長的1/2,殼高約相當于殼寬的1/3。殼薄,略扭曲,從第2螺層主體螺層邊比有呼水孔列,有30個左右的突起,末端最大的4-7個開孔,以6個開孔較多見,從第2螺層至貝殼邊緣有4-5條明顯的螺肋。殼面生長線明顯,殼表頗為光滑美麗,常呈翠綠色或黃褐色,并布有紫褐色和土黃色三角形斑紋,有的還雜有多種色彩組成的不規(guī)則云狀斑,殼內(nèi)面銀白色,有淡綠色閃光及珍珠光澤。

4.羊鮑,貝殼短寬,較薄,呈扁平卵圓形,殼長80-88mm,最大也可達100mm以上,殼寬約為長的5/7,高級為長的1/4-1/5,殼頂位于近中部,螺旋部與體螺部約各占一半,螺層約4層,從第3螺層至體螺層邊緣,有20余個突起,近殼口的4-5個開口,呈管狀的呼水孔,其余全盲閉。殼面螺肋寬大使殼面粗糙不平,有時具苔蘚蟲等形成的狀突,殼表灰綠色或裼色,散有橙黃色和白色花斑。殼內(nèi)面銀白色,帶有青綠的珍珠光澤。

【采集】春、夏、秋三季均可捕捉,以春末夏初最為肥滿.捕得后取肉鮮用,或制成鮑魚干。

性味】①《醫(yī)林纂要》:"甘咸,平。" ②《隨息居飲食譜》:"甘咸,溫。"

【功用主治】滋陰清熱,益精明目。治勞熱骨蒸,咳嗽,崩漏、帶下,淋病,青盲內(nèi)障。

①《蜀本草》:"主咳嗽,啖之明目。"

②《醫(yī)林纂要》:"補心緩肝,滋陰明目。又可治骨蒸勞熱,解妄熱,療癰疽,通五淋,治黃疸。"

③《隨息居飲食譜》:"補肝腎,益精明目,開胃養(yǎng)營,已帶濁崩淋,愈骨蒸勞極。"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煮食或煎湯。

【宜忌】《隨息居飲食譜》:"體堅難化,脾弱者飲汁為宜。"

【名家論述】《本草衍義》:"(鰒魚),肉與殼兩可用,方家宜審用之。然皆治目。"

[按語]鰒魚肉質(zhì)細膩,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鮮品中含蛋白質(zhì)24%,干品則高達40%以上,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鰒魚肉中含有“鮑魚素I”和“鮑魚素Ⅱ”,兩者有較強的抑制癌細胞作用。在食用鰒魚時,一般須先用60%左右的熱水浸泡4小時,換水后再用文火煮軟,才可烹調(diào)食用。

關于“鰒魚”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