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熱證

跳轉(zhuǎn)到: 導航, 搜索

胃熱證(Heat in Stomach),熱邪蘊積于胃,邪熱熾盛所導致,臨床以胃脘灼痛吞酸嘈雜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多見于胃脘痛、消渴牙齦腫痛、嘔吐,以及西醫(yī)的急慢性胃炎、糖尿病等疾病。
  關(guān)于胃熱,歷代醫(yī)家論述頗多,如《內(nèi)經(jīng)》即有“胃氣熱”、“胃中有熱”、“胃中熱消谷”等。漢代張仲景創(chuàng)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治胃熱煩渴,大黃甘草湯胃熱嘔吐,為胃熱的治療奠定了基礎(chǔ)。金元時期李東垣又創(chuàng)清胃散治胃熱、牙齦腫痛潰爛、口氣熱臭。元代朱丹溪則立左金丸肝火犯胃。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受邪最易蘊而化熱。若過食辛辣肥膩之物,或情志不遂,肝氣郁結(jié),或患溫熱病波及于胃,或過服燥熱藥物等損傷胃腑,則會化火生熱,形成胃熱之證。胃熱證臨床表現(xiàn),以胃脘灼痛,吞酸嘈雜,渴喜冷飲,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為主。可兼見食入即吐,或消谷善饑,或牙齦腫痛潰爛、齒衄、口臭等癥。以胃病常見癥狀和熱象共見為辨證要點。熱熾胃中,胃腑脈絡(luò)氣血壅滯,故胃脘部灼熱疼痛;胃火熾盛,胃氣上逆,故燒心反酸;胃火耗傷胃津液故渴喜冷飲;熱盛津傷,大腸失潤,則大便秘結(jié);津傷則小便化源不足,故尿少而色赤;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為胃熱熾盛之征。若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肝經(jīng)郁火橫逆侮土,肝胃氣火上逆,則反酸嘈雜,食入即吐;胃熱則機能亢進,故消谷善饑。足陽明胃經(jīng)循經(jīng)齒齦,胃熱循經(jīng)上熏,齦部氣血壅滯,則見牙齦腫脹潰爛;熱傷血絡(luò),血熱妄行,則見齒衄;胃中濁氣上逆,則口中氣臭。若胃熱日久,津液耗傷,胃陰虧虛,造成胃陰虛證,可見口燥咽干,饑不欲食,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等癥;因是,胃熱為導致胃陰虛的原因之一。
  胃熱證的治療,以清胃瀉熱為法。胃熱耗津而見渴喜冷飲、消谷善饑者,用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肝火犯胃而見胃脘灼痛、反酸嘈雜者,用左金丸;胃熱上逆而見食入即吐者,可用大黃甘草湯;胃熱循經(jīng)上熏而見牙齦腫痛潰爛、齒衄、口臭者,則宜用清胃散。若胃熱日久,耗津傷液而成胃陰虛,可用益胃湯、麥門冬湯之類。

關(guān)于“胃熱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給胃熱證條目的留言

--118.213.174.151 2012年7月23日 (一) 20:31 (CST)

留言: 我胃滿張,口臭,泛酸。請問大方服什么藥。謝謝!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