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楨楠根

跳轉(zhuǎn)到: 導(dǎo)航, 搜索

石楨楠根
Shí Zhēn Nán Gēn
別名  
功效作用 敷治瘡毒。
英文名  
始載于 峨嵋藥植
毒性  
歸經(jīng)  
藥性  
藥味  

【出處】 《峨嵋藥植》

【拼音名】 Shí Zhēn Nán Gēn

【來源】 為樟科植物四川釣樟。

【原形態(tài)】 四川釣樟,又名:石楨楠、蘭花樹。

喬木,高達(dá)17米。葉紙質(zhì),線狀長橢圓形,長14~16厘米,寬2~3厘米,基部及先端均漸尖,葉脈旁有短柔毛,側(cè)脈17,在上面凹下,在下面隆起;葉柄約長0.7厘米。雌花1或2朵,腋生,具有短梗,為圓形之苞所包圍;退化雄蕊9,第1輪及第2輪為棍棒狀,基部有毛,第3輪較短,先端鈍,基部有2腺;子房卵狀;花柱彎曲,柱頭頭狀。漿果卵形,長1厘米,有肥大而如杯狀之花被宿存。

【生境分布】 分布四川西部。

【功效與作用】 《峨嵋藥植》:"敷治瘡毒。"

【摘錄】 《中藥大辭典》

關(guān)于“石楨楠根”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xué)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dǎo)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