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越線蕨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瓊越線蕨 | 中藥圖典 |
瓊越線蕨 Qiónɡ Yuè Xiàn Jué |
|
---|---|
別名 | 石韋 |
功效作用 | 活血化瘀;清熱利尿。主跌打損傷;小例淋瀝澀痛 |
英文名 | Bon Colysis |
始載于 | 《海南植物志》 |
毒性 | |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腎經(jīng)、膀胱經(jīng) |
藥性 | 涼 |
藥味 | 苦、澀 |
【出處】 始載于《海南植物志》。
【拼音名】 Qiónɡ Yuè Xiàn Jué
【英文名】 Bon Colysis
【別名】 石韋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瓊越線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olysis bonii Ching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 植株高30-40cm。根莖橫生,被灰棕色、卵狀披針形鱗片,先端漸尖呈長(zhǎng)尾狀,基部圓形盾狀著生,篩孔透明。葉遠(yuǎn)生;近二型;營(yíng)養(yǎng)葉的葉柄長(zhǎng)8-20cm,淡禾稈色,基部被直立的鱗片;葉片披針形,單葉,厚紙質(zhì),淡綠色,長(zhǎng)15-25cm或稍長(zhǎng),寬3.5-5cm,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而下延于葉柄頂端,葉緣呈淺波狀,反卷并有膜質(zhì)邊;中脈兩面隆起,側(cè)脈纖細(xì),曲折,小脈兩面均可見(jiàn);孢子葉的葉柄較長(zhǎng),其葉片稍狹,葉緣的波狀較深。孢子囊群線形,斜向上,連續(xù),稍曲折,銹黃色,由中脈至葉緣。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密林下溪溝邊的潮濕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海南、廣西等地。
【性味】 微苦;澀;涼
【功效與作用】 活血化瘀;清熱利尿。主跌打損傷;小例淋瀝澀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 9-15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用于跌打損傷、尿道炎。
【摘錄】 《中華本草》
|
出自A+醫(yī)學(xué)百科 “瓊越線蕨”條目 http://timberreclaimed.com/w/%E7%90%BC%E8%B6%8A%E7%BA%BF%E8%95%A8 轉(zhuǎn)載請(qǐng)保留此鏈接
關(guān)于“瓊越線蕨”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wú)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