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菌

跳轉(zhuǎn)到: 導(dǎo)航, 搜索

梓菌
Zǐ Jūn
別名  
功效作用 定驚;止血祛風(fēng)止癢。主小兒急慢驚風(fēng);咯血皮膚瘙癢
英文名  
始載于  
毒性  
歸經(jīng)  
藥性  
藥味  

【拼音名】 Zǐ Jūn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真菌硬殼層孔菌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omes hornodermus Mont.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去掉雜質(zhì),切片,曬干備用。

【原形態(tài)】 硬殼層孔菌 子實體多年生,側(cè)生無柄。菌蓋大多扁平,罕為蹄形,(8-17)cm×(10-21)cm,厚3-6cm;蓋面皮殼很硬,暗褐色至黑色,光滑,有棱紋,邊緣鈍。管口面白色至米黃色;管口小,圓形,每1mm間4-5個;菌管多層,每層長約3-5mm,近白色至淺米黃色。菌肉木質(zhì),硬,白色,后漸變?yōu)椴韬稚?,?-8mm。孢子卵圓形,無色,光滑,(6-8)μm×(4-5)μm。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櫟樹等枯立木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子實體無柄。菌蓋多扁平,貝殼形,長徑10-21cm,短徑8-17cm,厚3-6cm。表面具皮殼,暗褐色或黑色,光滑,有同心環(huán)紋。管口面類白色,管口圓形,每1mm間4-5個。縱剖面可見菌管多層。木質(zhì)。氣微,味淡。

【功效與作用】 定驚;止血;祛風(fēng)止癢。主小兒急慢驚風(fēng);咯血;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

【摘錄】 《中華本草》

關(guān)于“梓菌”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xué)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dǎo)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