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核仁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李核仁 | 中藥圖典 |
李核仁 Lǐ Hé Rén |
|
---|---|
別名 | 李仁、李子仁、小李仁 |
功效作用 | 祛瘀,利水,潤腸。主血瘀疼痛,跌打損傷,水腫膨脹,腳氣,腸燥便秘 |
英文名 | Seed of Japanese Plum |
始載于 | 《吳普本草》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肝經(jīng)、大腸經(jīng) |
藥性 | 平 |
藥味 | 苦 |
【中文名】李核仁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李的種子。植物形態(tài)詳"李子"條。
【采集】6~7月采收果核。洗凈,擊破外殼,取種子曬干。
目錄 |
形態(tài)特征
【藥材】干燥種子呈扁平長橢圓形,長6~10毫米,寬4~7毫米,厚約2毫米,不甚飽滿。內(nèi)種皮褐黃色,有明顯縱向皺紋。子葉兩片,白色,含油脂較多。氣微弱,味不苦。似甜杏仁味。以完整、干燥者為佳。
在四川地區(qū),將上種稱為小李仁,另有一種大李仁,為同屬植物杏李的種子,亦同等使用。大李仁呈倒卵形或短圓錐形,稍扁,一端尖,長約8~11毫米,較飽滿,內(nèi)種皮土黃色或深黃色,無皺紋或微有淺皺紋,子葉2片,乳白色,油脂豐富。具油香氣,味微苦,似苦杏仁味。植物形態(tài)參見"雞血李"條?! ?/p>
地理分布
主要生產(chǎn)地:甘肅、四川、云南、貴州、廣西、河南等地。
藥用價值
【性味】《別錄》:"味甘苦,平,無毒。"
【歸經(jīng)】《本草求原》:"入肝經(jīng)。
【化學(xué)成份】種子含苦杏仁甙。
【功用主治】散瘀,利水,潤腸。治跌打瘀血作痛,痰飲咳嗽,水氣腫滿,大便秘結(jié),蟲蝎螫痛。
①《別錄》:"主僵仆躋(一作'主僵仆踒折'),瘀血骨痛。"
②《藥性論》:"治女子小腹腫滿,主踒折骨痛內(nèi)傷,利小腸,下水氣,除腫滿。"
③《本草求原》:"治僵仆瘀血骨痛,清血海中風(fēng)氣,令人有子。其性散結(jié),解硫黃、白石英、附子毒,去面酐。"
④《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潤腸,鎮(zhèn)咳。"
⑤《四川中藥志》:"活血去瘀,潤燥滑腸。治跌打損傷,瘀血作痛,痰飲咳嗽,腳氣,大便秘結(jié)等癥。"
用法與用量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外用:研末調(diào)敷。
【選方】①治面酐:李子仁末和雞子白敷。(《千金方》)
②治蝎蠆螫痛:苦李仁,搗涂良。(《養(yǎng)生必用方》)
|
關(guān)于“李核仁”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