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毛苧麻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伏毛苧麻 | 中藥圖典 |
伏毛苧麻 Fú Máo Zhù Má |
|
---|---|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主治諸骨鯁喉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云南植物研究》 |
毒性 | |
歸經(jīng) | |
藥性 | |
藥味 |
簡介
【藥 名】:伏毛苧麻
【拼 音】:FUMAOZHUMA
【來 源】:為蕁麻科植物伏毛苧麻的根。
【功 效】:消炎。
【主 治】:民間常用此藥治療骨刺梗喉。
【科屬分類】:蕁麻科
【功效分類】:清熱藥
【用法用量】:內(nèi)服: 12一30克,水煎服。
【動(dòng)植物資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臺(tái)灣、廣東、廣西。
【拉丁名】:Boehmeria nivea (L.) Gauol var. Nipononivea (Koidz.) W. T. Wang
【考 證】:始載于《云南植物研究》。
【中藥化學(xué)成分】:其中的有機(jī)酸有止血作用,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治骨刺哽喉。
【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秋季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p>
分類
蕁麻目 -- 蕁麻科 -- 苧麻屬
形態(tài)
半灌木或小灌木。莖高65-150厘米,上部被短糙伏毛。葉對(duì)生,同一對(duì)葉稍不等大;葉片草質(zhì),圓卵形或近圓形,長6.4-19厘米,寬6-17.5厘米,頂端驟尖,基部近截形或淺心形,邊緣在基部之上有多數(shù)小牙齒(葉片每側(cè)有24-29個(gè)),上面疏被、下面通常稍密被糙伏毛,有三出脈,側(cè)脈在每側(cè)約2條;葉柄長2-19厘米,疏被短糙伏毛;托葉狹三角形,長約4毫米,頂端鉆狀漸尖,背面沿中肋被短伏毛。穗狀花序腋生,長9-23厘米,雌性或兩性,不分枝或有1-4條短分枝;團(tuán)傘花序單性,稀兩性,直徑1.5-2毫米,彼此分離;苞片三角形或正三角形,長約1毫米。雄花:花被片4,卵形,長約1毫米,頂端急尖,基部合生,外面上部疏被短伏毛;雄蕊4,長約2毫米;退化雌蕊橢圓球形,長約0.5毫米。雌花:花被狹菱形,長約1毫米,上部被短糙伏毛,口部有2小齒;柱頭絲形,長1.2-1.5毫米?;ㄆ?-10月。
|
關(guān)于“伏毛苧麻”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