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zhuǎn)到: 導航, 搜索
(已恢復Ewirqweirxuqwmruqw對話)的編輯至小泉2014的最后一個修訂版本)
第1行: 第1行:
-
{{百科小圖片|bki6x.jpg|[[血液循環(huán)]]圖}}[[血液]]血液是流動在心臟和[[血管]]內(nèi)的不透明紅色液體,主要成分為[[血漿]]、[[血細胞]]。屬于[[結(jié)締組織]],即生命系統(tǒng)中的結(jié)構(gòu)層次。血液中含有各種營養(yǎng)成分,如無機鹽、氧、以及[[細胞]][[代謝]]產(chǎn)物、[[激素]]、酶和[[抗體]]等,有營養(yǎng)組織、調(diào)節(jié)器官活動和防御有害物質(zhì)的作用。
+
破壞
-
 
+
破壞
-
人體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往往會引起血液成分的改變,故患病后常常要通過驗血來診斷[[疾病]]。
+
破壞
-
 
+
破壞
-
人體內(nèi)的血液量大約是體重的8~9%,如體重60公斤,則血液量約4800~5400毫升。各種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導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較少,不超過總[[血量]]的10%,則通過身體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可以很快恢復;如果失血量較大,達總血量的20%時,則出現(xiàn)脈搏加快,[[血壓]]下降等[[癥狀]];如果在短時間內(nèi)喪失的血液達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
破壞
-
 
+
破壞
-
血液有四種成分組成:血漿,[[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漿約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質(zhì)]],鉀鹽和鈣鹽的混合物。血細胞組成血液的另外45%。
+
破壞
-
 
+
破壞
-
血液分[[靜脈血]]和[[動脈血]]。動脈血在[[體循環(huán)]]([[大循環(huán)]])的[[動脈]]中流動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環(huán)]](小循環(huán))中從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靜脈]]中的血液。動脈血含氧較多,含[[二氧化碳]]較少,呈鮮紅色。靜脈血血液中含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紅色。注意并不是[[靜脈]]中流的血是靜脈血,動脈血中流的是動脈血,因為[[肺動脈]]中流的是靜脈血,肺靜脈中流的是動脈血?! ?/del>
+
破壞
-
==血液成分==
+
破壞
-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
+
破壞
-
 
+
破壞
-
<b />{{百科小圖片|bki1x.jpg|}}(一)血漿
+
破壞
-
 
+
破壞
-
血漿相當于結(jié)締組織的細胞間質(zhì),為淺黃色半透明液體,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還有無機鹽、[[纖維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種營養(yǎng)物質(zhì)、代謝產(chǎn)物等。這些物質(zhì)無一定的形態(tài),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
破壞
-
 
+
破壞
-
1L血漿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質(zhì)(6.5%~8.5% )和20g低分子物質(zhì)(2%).低分子物質(zhì)中有多種電解質(zhì)和小分子有機化合物,如代謝產(chǎn)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漿中電解質(zhì)含量與[[組織液]]基本相同。由于這些溶
+
破壞
-
 
+
破壞
-
<b>(二)血細胞</b>
+
破壞
-
 
+
破壞
-
在機體的生命過程中,血細胞不斷地新陳代謝。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120天,顆粒白細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過10天。[[淋巴細胞]]的生存期長短不等,從幾個小時直到幾年。
+
破壞
-
 
+
破壞
-
血細胞及血小板的產(chǎn)生來自造血器官,紅血細胞、有粒白血細胞及血小板由[[紅骨髓]]產(chǎn)生,無粒白血細胞則由[[淋巴結(jié)]]和[[脾臟]]產(chǎn)生。
+
破壞
-
 
+
破壞
-
血細胞分為三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
破壞
-
 
+
破壞
-
<b>1、紅細胞</b>
+
破壞
-
 
+
破壞
-
紅細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徑7~8.5μm,呈雙凹圓盤狀,中央較?。?.0μm),周緣較厚(2.0μm),故在[[血涂片]][[標本]]中呈中央[[染色]]較淺、周緣較深(見彩圖)。在掃描電鏡下,可清楚地顯示紅細胞這種形態(tài)特點。紅細胞的這種形態(tài)使它具有較大的表面積(約140μm2),從而能最大限度地適應其功能――攜O2和部分CO2。新鮮單個紅細胞為黃綠色,大量紅細胞使血液呈猩紅色,而且多個紅細胞常疊連一起呈串錢狀,稱紅細胞緡線。
+
破壞
-
 
+
破壞
-
紅細胞有一定的彈性和可塑性,細胞通過[[毛細血管]]時可改變形狀。紅細胞正常形態(tài)的保持需ATP供給能量,由于紅細胞缺乏[[線粒體]],ATP只由無氧[[糖酵解]]產(chǎn)生;一旦缺乏ATP供能,則導致[[細胞膜]]結(jié)構(gòu)改變,細胞的形態(tài)也隨之由圓盤狀變?yōu)榧驙?。這種形態(tài)改變一般是可逆的。可隨著ATP的供能狀態(tài)的改善而恢復。
+
破壞
-
 
+
破壞
-
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也無細胞器,[[胞質(zhì)]]內(nèi)充滿[[血紅蛋白]](hemoglobin,Hb)。血紅蛋白是含鐵的蛋白質(zhì),約占紅細胞重量的33%。它具有結(jié)合與運輸O2和CO2的功能,當血液流經(jīng)肺時,肺內(nèi)的O2分壓高(102mmHg),CO2分壓低(40mmHg),血紅蛋白([[氧分壓]]40mmHg,[[二氧化碳分壓]]46mmHg)即放出CO2而與O2結(jié)合;當血液流經(jīng)其它器官的組織時,由于該處的CO2分壓高(46mmHg)而O2分壓低(40mmHg),于是紅細胞即放出O2并結(jié)合CO2。由于血紅蛋白具有這種性質(zhì),所以紅細胞能供給全身組織和細胞所需的O2,帶走所產(chǎn)生的部分CO2。
+
破壞
-
 
+
破壞
-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紅細胞數(shù)的平均值,男性約400萬~500萬個,女性約350萬~450萬個。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男性約 120~150g/L,女性約105~135g/L。全身所有紅細胞表面積總計,相當于人體表面積的2000倍。紅細胞的數(shù)目及血紅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變,如[[嬰兒]]高于成人,運動時多于安靜狀態(tài),高原地區(qū)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區(qū)居民,紅細胞的形態(tài)和數(shù)目的改變、以及血紅蛋白的質(zhì)和量的改變超出正常范圍,則表現(xiàn)為病理現(xiàn)象。一般說,紅細胞數(shù)少于300萬/μ1為[[貧血]],血紅蛋白低于100g/L則為[[缺鐵性貧血]]。此時常伴有紅細胞的直徑及形態(tài)的改變,如大紅細胞貧血的紅細胞平均直徑>9μm,小紅細胞貧血的紅細胞平均直徑<6μm。缺鐵性貧血的紅細胞,由于血紅蛋白的含量明顯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區(qū)明顯擴大。
+
破壞
-
 
+
破壞
-
紅細胞的[[滲透壓]]與血漿相等,使出入紅細胞的水分維持平衡。當血漿滲透壓降低時,過量水分進入細胞,細胞[[膨脹]]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紅蛋白逸出,稱為[[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殘留的[[紅細胞膜]]囊稱為血影(ghost)。反之,若血漿的滲透壓升高,可使紅細胞內(nèi)的水分析出過多,致使紅細胞皺縮。凡能損害紅細胞的因素,如[[脂溶劑]]、[[蛇毒]]、[[溶血性]][[細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
破壞
-
 
+
破壞
-
紅細胞的細胞膜,除具有一般細胞膜的共性外,還有其特殊性,例如紅細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
破壞
-
 
+
破壞
-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紅細胞以外,還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稱為[[網(wǎng)織紅細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約為紅細胞總數(shù)的0.5%~1.5%,[[新生兒]]較多,可達3%~6%。網(wǎng)織紅細胞的直徑略大于成熟紅細胞,在常規(guī)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與成熟紅細胞區(qū)分。用煌焦藍作[[體外活體染色]],可見網(wǎng)織紅細胞的胞質(zhì)內(nèi)有染成藍色的細網(wǎng)或顆粒,它是細胞內(nèi)殘留的[[核糖體]]。核糖體的存在,表明網(wǎng)織紅細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紅蛋白的功能。紅細胞完全成熟時,核糖體消失,血紅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貧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網(wǎng)織紅細胞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網(wǎng)織紅細胞的計數(shù)有一定臨床意義,它是貧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診斷、療效判斷和估計預指標之一。
+
破壞
-
 
+
破壞
-
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120天。[[衰老]]的紅細胞雖無形態(tài)上的特殊樗,但其機能活動和理化性質(zhì)都有變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紅蛋白變性,細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電荷]]改變等,因而細胞與氧結(jié)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紅細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處被[[巨噬細胞]]吞噬,同時由紅骨髓生成和釋放同等數(shù)量紅細胞進入外周血液,維持紅細胞數(shù)的相對恒定。
+
破壞
-
 
+
破壞
-
<b>2、白細胞</b>
+
破壞
-
 
+
破壞
-
白細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為無色有核的[[球形細胞]],體積比紅細胞大,能作[[變形運動]],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細胞的正常值為4000~10000個/μ1。男女無明顯差別。嬰幼兒稍高于成人。血液中白細胞的數(shù)值可受各種[[生理因素]]的影響,如勞動、運動、飲食及婦女月經(jīng)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狀態(tài)下,白細胞總數(shù)及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值皆可發(fā)生改變。
+
破壞
-
 
+
破壞
-
光鏡下,根據(jù)白細胞胞質(zhì)有無特殊顆粒,可將其分為有粒白細胞和無粒白細胞兩類。有粒白細胞又根據(jù)顆粒的嗜色性,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用[[嗜堿性粒細胞]]。無粒白細胞有[[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兩種。
+
破壞
-
 
+
破壞
-
<b>中性粒細胞</b>: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50%-70%,是白細胞中數(shù)量最多的一種。細胞呈球形,直徑10-12μm,核[[染色質(zhì)]]呈團塊狀。核的形態(tài)多樣,有的呈臘腸狀,稱桿狀核;有的呈分葉狀,葉間有細絲相連,稱分葉核。[[細胞核]]一般為2~5葉,正常人以2~3葉者居多。在某些疾病情況下,核1~2葉的細胞百分率增多,稱為核左移;核4~5葉的細胞增多,稱為核右移。一般說核分葉越多,表明細胞越近衰老,但這不是絕對的,在有些疾病情況下,新生的中性粒細胞也可出現(xiàn)細胞核為5葉或更多葉的。桿狀核[[粒細胞]]則較幼稚,約占粒細胞總數(shù)的5%~10%,在機體受細菌嚴重[[感染]]時,其比例顯著增高。
+
破壞
-
 
+
破壞
-
中性粒細胞的胞質(zhì)染成粉紅色,含有許多細小的淡紫色及淡紅色顆粒,顆粒可分為嗜天青顆粒和特殊顆粒兩種。嗜天青顆粒較少,呈紫色,約占顆??倲?shù)的20%,光鏡下著色略深,體積較大;電鏡下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0.6~0.7μm,電子密度較高,它是一種[[溶酶體]],含有[[酸性磷酸酶]]和[[過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異物。特殊顆粒數(shù)量多,淡紅色,約占顆??倲?shù)的80%,顆粒較小,直徑0.3~0.4μm,呈啞鈴形或橢圓形,內(nèi)含[[堿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吞噬素具有[[殺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細菌表面的[[糖蛋白]]。
+
破壞
-
 
+
破壞
-
中性粒細胞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和吞噬功能。當機體某一部位受到細菌侵犯時,中性粒細胞對細菌產(chǎn)物及受感染組織釋放的某些化學物質(zhì)具有[[趨化性]],能以變形運動穿出毛細血管,聚集到細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細菌,形成吞噬小體。吞噬小體先后與特殊顆粒及溶酶體融合,細菌即被各種[[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殺菌作用的蛋白質(zhì)、[[多肽]]等成分殺死并分解消化。由此可見,中性粒細胞在體內(nèi)起著重要的防御作用。中性粒細胞[[吞噬細胞]]后,自身也常[[壞死]],成為[[膿細胞]]。中性粒細胞在血液中停留約6~7小時,在組織中存活約1~3天。
+
破壞
-
 
+
破壞
-
<b>嗜酸性粒細胞</b>: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0.5%-3%。細胞呈球形,直徑10~15μm,核常為2葉,胞質(zhì)內(nèi)充滿粗大(直徑0.5~1.0μm)、均勻、略帶折光性的嗜酸性顆粒,染成[[桔紅]]色。電鏡下,顆粒多呈橢圓形,有膜包被,內(nèi)含顆粒狀[[基質(zhì)]]和方形或長方形[[晶體]]。顆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過氧化物酶和[[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種溶酶體。
+
破壞
-
 
+
破壞
-
嗜酸性粒細胞也能作變形運動,并具有趨化性。它能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釋放組胺酶滅活[[組胺]],從而減弱[[過敏反應]]。嗜酸性粒細胞還能借助抗體與某些[[寄生蟲]]表面結(jié)合,釋放顆粒內(nèi)物質(zhì),殺滅寄生蟲。故而嗜酸性粒細胞具有抗過敏和抗寄生蟲作用。在過敏性疾病或寄生蟲病時,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它在血液中一般僅停留數(shù)小時,在組織中可存活8~12天。
+
破壞
-
 
+
破壞
-
<b>嗜堿性粒細胞</b>:嗜堿性粒細胞(baso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數(shù)量最少,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0~15。細胞呈球形,直徑10-12μm。胞核分葉或呈S形或不規(guī)則形,著色較淺。胞質(zhì)內(nèi)含有[[嗜堿性]]顆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藍紫色,可覆蓋在核上。顆粒具有[[異染性]],[[甲苯胺藍]]染色呈紫紅色。電鏡下,嗜堿性顆粒內(nèi)充滿細小微粒,呈均勻狀或螺紋狀分布。顆粒內(nèi)含有[[肝素]]和組胺,可被快速釋放;而白三烯則存在于[[細胞基質(zhì)]]內(nèi),它的釋放較前者緩慢。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組胺和白三烯參與過敏反應。嗜堿性粒細胞在組織中可存活12-15天。
+
破壞
-
 
+
破壞
-
嗜堿性粒細胞與[[肥大細胞]],在分布、胞核的形態(tài),以及顆粒的大小與結(jié)構(gòu)上,均有所不同。但兩種細胞都含有肝素、組胺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堿性粒細胞的功能與肥大細胞相似,但兩者的關(guān)系尚待研究。
+
破壞
-
 
+
破壞
-
<b>單核細胞單核細胞</b>(monocyte)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3%~8%。它是白細胞中體積最大的細胞。直徑14~20μm,呈圓形或橢圓形。胞核形態(tài)多樣,呈卵圓形、[[腎形]]、馬蹄形或不規(guī)則形等。核常偏位,染色質(zhì)顆粒細而松散,故著色較淺。胞質(zhì)較多,呈弱嗜堿性,含有許多細小的嗜天青顆粒,使胞質(zhì)染成深淺不勻的灰藍色。顆粒內(nèi)含有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異性[[酯酶]]和溶菌酶,這些酶不僅與單核細胞的功能有關(guān),而且可作為與淋巴細胞的鑒別點。電鏡下,[[細胞表面]]有皺褶和[[微絨毛]],胞質(zhì)內(nèi)有許多吞噬泡、線粒體和[[粗面內(nèi)質(zhì)網(wǎng)]],顆粒具溶酶體樣結(jié)構(gòu)。
+
破壞
-
 
+
破壞
-
單核細胞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明顯的趨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單核細胞是巨噬細胞的前身,它在血流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進入組織和體腔,[[分化]]為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都能消滅侵入機體的細菌,吞噬異物顆粒,消除體內(nèi)衰老損傷的細胞,并參與[[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細胞強。
+
破壞
-
 
+
破壞
-
<b>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lymphocyte)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20%~30%,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直徑6~8μm的為小淋巴細胞,9~12μm的為中淋巴細胞, 13~20μm的為大淋巴細胞。小淋巴細胞數(shù)量最多,細胞核圓形,一側(cè)常有小凹陷,染色質(zhì)致密呈塊狀,著色深,核占細胞的大部,胞質(zhì)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緣,嗜堿性,染成蔚藍色,含少量嗜天青顆粒。中淋巴細胞和大淋巴細胞的核橢圓形,染色質(zhì)較疏松,故著色較淺,胞質(zhì)較多,胞質(zhì)內(nèi)也可見少量嗜天青顆粒。少數(shù)大、中淋巴細胞的核呈腎形,胞質(zhì)內(nèi)含有較多的大嗜天青顆粒,稱為[[大顆粒淋巴細胞]]、電鏡下,淋巴細胞的胞質(zhì)內(nèi)主要是大量的[[游離核]]糖體,其他[[細胞器]]均不發(fā)達。
+
破壞
-
 
+
破壞
-
以往曾認為,大、中、小淋巴細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小淋巴細胞為終末細胞。但目前普遍認為,多數(shù)小淋巴細胞并非終末細胞。它在[[抗原刺激]]下可轉(zhuǎn)變?yōu)橛字傻牧馨图毎?,進而[[增殖]]分化。而且淋巴細胞也并非單一群體,根據(jù)它們的發(fā)生部位、表面特征、壽命長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可分為T細胞、B細胞、殺傷(K)細胞和自然殺傷(NK)細胞等四類。
+
破壞
-
 
+
破壞
-
血液中的T細胞約占淋巴細胞總數(shù)的75%,它參與[[細胞免疫]],如排斥異移體[[移植]]物、抗腫瘤等,并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B細胞約占血中淋巴細胞總數(shù)的10%~15%。B細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為[[漿細胞]],產(chǎn)生抗體,參與[[體液免疫]](詳見[[免疫系統(tǒng)]])。
+
破壞
-
 
+
破壞
-
<b>3、血小板</b>
+
破壞
-
 
+
破壞
-
血小板(platelet)是哺乳動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它有[[質(zhì)膜]],沒有細胞核結(jié)構(gòu),一般呈圓形,體積小于紅細胞和白細胞。血小板在長期內(nèi)被看作是血液中的無功能的細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醫(yī)師J.B.比佐澤羅發(fā)現(xiàn)它們在血管損傷后的[[止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
破壞
-
 
+
破壞
-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和[[生化]]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較恒定的數(shù)量(如人的血小板數(shù)為每立方毫米~30萬),在止血、傷口愈合、[[炎癥反應]]、[[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過程中有重要作用。
+
破壞
-
 
+
破壞
-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動物血液中。低等[[脊椎動物]]圓口綱有紡錘細胞起[[凝血]]作用,魚綱開始有特定的[[血栓]]細胞。兩棲、爬行和鳥綱動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細胞,血栓細胞是有細胞核的梭形成橢圓形細胞,功能與血小板相似。無脊椎動物沒有專一的血栓細胞,如軟體動物的[[變形細胞]]兼有防御和[[創(chuàng)傷]]治愈作用。甲殼動物只有一種血細胞,兼有凝血作用。
+
破壞
-
 
+
破壞
-
血小板為圓盤形,直徑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且個體差異很大(5~12立方微米)。血小板因能運動和變形,故用一般方法觀察時表現(xiàn)為多形態(tài)。血小板結(jié)構(gòu)復雜,簡言之,由外向內(nèi)為3層結(jié)構(gòu),即由[[外膜]]、單元膜及膜下[[微絲]]結(jié)構(gòu)組成的外圍為第1層;第2層為[[凝膠]]層,電鏡下見到與周圍平行的微絲及[[微管]]構(gòu)造;第3層為微器官層,有線粒體、致密小體、殘核等結(jié)構(gòu)。
+
破壞
-
 
+
破壞
-
血細胞形態(tài)、數(shù)量、比例和血紅蛋白含量的測定稱為血像?;疾r,血像常有顯著變化,故檢查血像對了解機體狀況和診斷疾病十分重要。  
+
破壞
-
==[[血型]]==
+
破壞
-
{{百科小圖片|bki1w.jpg|血液}}
+
破壞
-
血型(blood groups;blood types)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遺傳性狀。狹義地講,血型專指紅細胞抗原在個體間的差異;但現(xiàn)已知道除紅細胞外,在白細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漿蛋白]],個體之間也存在著抗原差異。因此,廣義的血型應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個體間出現(xiàn)的差異。通常人們對血型的了解往往僅局限于ABO血型以及[[輸血]]問題等方面,實際上,血型在[[人類學]]、遺傳學、[[法醫(yī)學]]、臨床醫(yī)學等學科都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因此具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同時,動物血型的發(fā)現(xiàn)也為血型研究提供了新的問題和研究方向。
+
破壞
-
 
+
破壞
-
<b>◆ABO血型</b>
+
破壞
-
 
+
破壞
-
ABO血型可分為A、B、AB和O型等4種血型。紅細胞含A抗原和H抗原的叫做A型,A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紅細胞含B抗原和H抗原的叫做B型,B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紅細胞含A抗原、B抗原和H抗原,叫做AB型,這種血型的人血清中沒有抗A抗體和抗B抗體;紅細胞只有H抗原,叫做O型,O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和抗B抗體。
+
破壞
-
 
+
破壞
-
ABO[[血型物質(zhì)]]除存在于紅細胞膜上外,還出現(xiàn)于[[唾液]]、胃液、[[精液]]等分泌液中。中國60%漢族人唾液中有ABO血型物質(zhì)。血型物質(zhì)的[[化學]]本質(zhì)是指構(gòu)成血型抗原的糖蛋白或[[糖脂]],而血型的特異性主要取決于血型抗原糖鏈的組成(即血型抗原的[[決定簇]]在糖鏈上)。A、B、H3種血型抗原化學結(jié)構(gòu)的差異,僅在于糖鏈末端的1個單糖。A抗原糖鏈末端為N-乙酰[[半乳糖]],而B抗原糖鏈末端為半乳糖,H抗原和A、B抗原相比則糖鏈末端少1個半[[乳糖]]或N-乙酰半乳糖。1981年已有人用綠咖啡豆酶([[半乳糖苷酶]])作用于B型紅細胞,切去B抗原上的半乳糖,從而使B型轉(zhuǎn)變成O型獲得成功。
+
破壞
-
 
+
破壞
-
E.von鄧格恩及L.希爾斯費爾德于1911年發(fā)現(xiàn)A血型的亞型。他們看到不同A型人的紅細胞與抗A[[血清]]發(fā)生[[凝集反應]]的強度不一,在反應弱的A型人血清中還有一種抗體能與反應強的A型紅細胞發(fā)生凝集反應。據(jù)此認為在A型中存在亞型;即A1及A2亞型。A1.型紅細胞與抗A血清(來自B或O型人)反應強,而A2型紅細胞與抗A[[血清反應]]弱。而且在部分A2型人的血清中,除存在的抗B外,還有不規(guī)則的抗A1。在B型人血清中有兩種抗體:抗A及抗A1。抗A能與A1及A2細胞發(fā)生反應;抗A1只與A1細胞發(fā)生反應。A1型紅細胞上有A及A1兩種抗原。A2細胞上只有A抗原。AB型也可分為A1B及A2B等亞型。此外還有一些其他亞型。
+
破壞
-
 
+
破壞
-
<b>◆MN血型</b>
+
破壞
-
 
+
破壞
-
紅細胞膜上另一類血型抗原叫MN抗原,即紅細胞膜上的[[血型糖蛋白]]A。它在SOS[[凝膠電泳]]譜上顯示兩條區(qū)帶,即PAS-1和PAS-2,血型糖蛋白A是兩者的[[二聚物]]。已知血型糖蛋白A由131個[[氨基酸]]組成,其一級結(jié)構(gòu)已測定(圖2)。血型糖蛋白A的[[肽]]鏈呈三節(jié)式結(jié)構(gòu),中間第73~92號氨基酸為疏水性肽鏈,可橫穿膜脂層;N端肽鏈位于膜外側(cè),與血型活性有關(guān),在這段肽鏈上分布有15條O-[[糖苷鍵]]型糖鏈和1條N-糖苷鍵型糖鏈,糖鏈中[[唾液酸]]占紅細胞膜上全部唾液酸的一半以上;C端肽鏈位于膜內(nèi)側(cè),含較多酸性氨基酸。
+
破壞
-
 
+
破壞
-
MN抗原由M抗原和N抗原兩部分組成,如果用[[神經(jīng)氨酸酶]]將M抗原切去1個唾液酸(N-乙酰[[神經(jīng)氨酸]]),則為N抗原,如再切去一個唾液酸則[[抗原性]]完全失去。MN抗原的抗原性還和肽鏈上的氨基有關(guān),若將氨基用[[乙?;鵠]保護后即失去抗原性。
+
破壞
-
 
+
破壞
-
<b>◆白細胞血型——HLA</b>
+
破壞
-
 
+
破壞
-
HLA是人類[[白細胞抗原]]中最重要的一類。與紅細胞血型相比,人們對白細胞抗原的了解較晚,人體第一個白細胞抗原Mac是1958年法國科學家J.多塞發(fā)現(xiàn)的。HLA是人體白細胞抗原的英文縮寫,已發(fā)現(xiàn)HLA抗原有144種以上,這些抗原分為A、B、C、D、DR、DQ和DP7個系列,而且HLA在其他細胞表面上也存在。
+
破壞
-
 
+
破壞
-
HLA抗原是一種糖蛋白(含糖為9%),其分子結(jié)構(gòu)與[[免疫球蛋白]]極相似(圖3)。HLA[[分子]]由4條肽鏈組成(含2條[[輕鏈]]和2條[[重鏈]]),重鏈上連接2條糖鏈。HLA分子部分鑲嵌在細胞膜的雙脂層中,其插入膜的部分相當于[[免疫球蛋白IgG]]的Fc區(qū)段,輕鏈為β-[[微球蛋白]]。由于分子結(jié)構(gòu)上的相似,故HLA與有保衛(wèi)功能的[[免疫防御]]系統(tǒng)密切相關(guān)。
+
破壞
-
 
+
破壞
-
此外,HLA和紅細胞血型一樣都受遺傳規(guī)律的控制。決定HLA型的[[基因]]在第6對[[染色體]]上。每個人分別可從父母獲得一套染色體,所以一個人可以同時查出A、B、C、D和DR5個系列中的5~10種白細胞型,因此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白細胞型有上億種之多。在無血緣關(guān)系的人間找出HLA相同的兩個是很困難的。但同胞兄弟姊妹之間總是有1/4機會HLA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因此法醫(yī)鑒定[[親緣關(guān)系]]時,HLA測定是最有力的工具。
+
破壞
-
 
+
破壞
-
輸血
+
破壞
-
 
+
破壞
-
應以輸同型血為原則,只有在沒有同型血且十分緊急的情況中,才能輸入異型血。在這種情況下,O型血可以少量(不大于200ml)輸給各類血型,AB型血的病人也可以接受少于200ml的任何血型的血液。
+
破壞
-
 
+
破壞
-
6月14日“世界獻血者日”  
+
破壞
-
==血液循環(huán)==
+
破壞
-
[[心臟]]節(jié)律性的搏動推動血液在心[[血管系統(tǒng)]]中按一定方向循環(huán)往復地流動。<b>血液循環(huán)</b>是英國哈維根據(jù)大量的實驗、觀察和邏輯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學概念。然而限于當時的條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動脈流向靜脈的。1661年意大利馬爾庇基在[[顯微鏡]]下發(fā)現(xiàn)了動、靜脈之間的毛細血管,從而完全證明了哈維的正確推斷。動物在進化過程中,血液循環(huán)的形式是多樣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組成有開放式和封閉式;循環(huán)的途徑有單循環(huán)和雙循環(huán)。人類血液循環(huán)是封閉式的,由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兩條途徑構(gòu)成的雙循環(huán)。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經(jīng)[[主動脈]]及其各級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細血管,在此與組織液進行物質(zhì)交換,供給組織細胞氧和營養(yǎng)物質(zhì),運走二氧化碳和代謝產(chǎn)物,動脈血變?yōu)殪o脈血;再經(jīng)各級靜脈匯合成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這一循環(huán)為體循環(huán)。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經(jīng)肺動脈流到肺毛細血管,在此與[[肺泡氣]]進行[[氣體交換]],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靜脈血變?yōu)閯用}血;然后經(jīng)肺靜脈流回左心房,這一循環(huán)為肺循環(huán)?! ?/del>
+
破壞
-
==血液的功能==
+
破壞
-
血液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主要具有四方面的功能。
+
破壞
-
 
+
-
<b>①運輸。</b>運輸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氣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zhì),都依靠血液運輸才能到達全身各組織。同時組織代謝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與其他廢物也賴血液運輸?shù)椒巍⒛I等處[[排泄]],從而保證身體正常代謝的進行。血液的運輸功能主要是靠紅細胞來完成的。貧血時,紅細胞的數(shù)量減少或質(zhì)量下降,從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血液這一運輸功能,出現(xiàn)一系列的病理變化。
+
-
 
+
-
<b>②參與[[體液調(diào)節(jié)]]。</b>激素分泌直接進入血液,依靠血液輸送到達相應的[[靶器官]],使其發(fā)揮一定的生理作用。可見,血液是體液性調(diào)節(jié)的聯(lián)系媒介。此外,如酶、[[維生素]]等物質(zhì)也是依靠血液傳遞才能發(fā)揮對代謝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的。
+
-
 
+
-
<b>③保持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b>由于血液不斷循環(huán)及其與各部分體液之間廣泛溝通,故對體內(nèi)水和電解質(zhì)的平衡、[[酸堿度]]平衡以及[[體溫]]的恒定等都起決定性的作用。
+
-
 
+
-
<b>④防御功能。</b>機體具有防御或消除[[傷害性刺激]]的能力,涉及多方面,血液體現(xiàn)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例如,血液中的白細胞能吞噬并分解外來的微生物和體內(nèi)衰老、死亡的組織細胞,有的則為[[免疫細胞]],血漿中的抗體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御或消滅入侵機體的細菌和[[毒素]]。上述防御功能也即指血液的免疫防御功能,主要靠白細胞實現(xiàn)。此外,[[血液凝固]]對血管損傷起防御作用。
+
-
 
+
-
<b>⑤調(diào)節(jié)體溫。
+
-
</b>
+
-
 
+
-
血液也是一種[[膠體]],在做實驗時不慎被劃傷流血,可以使用[[氯化鐵]]緊急止血.原理:血液是一種膠體,膠體中加入了電解質(zhì)使血液介穩(wěn)性被破壞,可以使膠體發(fā)生[[聚沉]].而血液中氫氧根含量很少所以不會大量形成氫氧化鐵.
+
-
 
+
-
哺乳類的血液
+
-
 
+
-
兩管以EDTA抗凝血處理后的血液,左管是紅血球沉降在底部后的血;右管是新取出的血。
+
-
 
+
-
以人為例,成人大約有5升血液。以體積計,血細胞約占血液的45%。
+
-
 
+
-
每升血液有:
+
-
 
+
-
5 × 1012個紅血球(約占血液體積的45%):在哺乳類,成熟的紅血球沒有細胞核及細胞器。它們含有血紅素以輸送氧氣。在紅血球上的糖蛋白決定了血型是哪一類。紅血球在血中所占比例稱為紅細胞壓積。人體所有紅血球的表面積總和大約是人體外皮膚面積的2000倍。[1]
+
-
 
+
-
9 × 109個白血球(約占血液體積的1.0%):它們是免疫系統(tǒng)的一部份,負責破壞及移除年老或異常的細胞及細胞殘骸,及攻擊病原體及外來物體。
+
-
 
+
-
3 × 1011個血小板(約占血液體積少于1%):它們負責凝血,把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纖維蛋白結(jié)成網(wǎng)狀聚集紅血球形成血栓,血栓阻止更多血液流失,并幫助阻止細菌進入體內(nèi)?! ?/del>
+
-
==生理學==
+
-
制造及降解
+
-
 
+
-
血細胞在骨髓產(chǎn)生,過程稱為“[[血細胞生成]]”。蛋白質(zhì)構(gòu)成部份,包括[[凝血因子]],主要由[[肝臟]]產(chǎn)生,而激素由[[內(nèi)分泌腺]]產(chǎn)生,至于水狀成份則由[[丘腦下部]]調(diào)節(jié)[[腎臟]]去維持,腸道也有份間接參與。
+
-
 
+
-
血細胞在脾臟及肝[[枯否細胞]]降解,肝也有移除一些蛋白質(zhì)、脂肪及氨基酸。腎臟把身體的廢物帶進尿液。正常的紅血球在血漿中約有120天壽命。
+
-
 
+
-
輸送氧氣
+
-
 
+
-
一個在正常氣壓環(huán)境中[[呼吸]]的健康人類,他的動脈血液中的氧約有98.5%與血紅素產(chǎn)生化學結(jié)合,只有1.5%是溶于其它血液成份中。血紅素也是哺乳類及許多其它[[物種]]的主要[[氧輸送]]者。
+
-
 
+
-
除了肺動脈、[[臍動脈]]及兩者的對應靜脈外,帶氧血液從心臟經(jīng)過動脈、[[小動脈]]及毛細血管到達身體各處,然后脫氧血液經(jīng)[[小靜脈]]及靜脈流回心臟。
+
-
 
+
-
在正常情形下,人在休息時,離開肺部的血液中的血紅素約有98—99%被[[氧飽和]]。一個健康成人在休息時,回到肺部的“脫氧”血液仍然約有75%氧飽和。持續(xù)運動增加氧的消耗,減少靜脈血液的氧飽和,在一個受過訓練的運動員身上可降至少于15%,即使[[呼吸率]]及血流增加,動脈血液的氧飽和在這些情形下可降至95%或更低。對于一個正在休息(例如在手術(shù)期間被[[麻醉]])的人來說,這樣低的靜脈氧飽和被視為危險Template:Todo:此段文字容易引起誤解,請繼續(xù)修繕。
+
-
 
+
-
由于母體供應[[胎盤]]的血液的氧分壓只有成人肺部的20%,[[胎兒]]制造了一種具有更強氧親和力的血紅素(血紅素F),確保可以從血液中盡可能地取得足夠的氧。
+
-
 
+
-
除了氧外,一些物質(zhì)也可與血紅素結(jié)合,有時候可以造成身體的永久性損害。[[一氧化碳]]是其中之一,它與血紅素結(jié)合成不可還原的碳氧血紅素,從而降低血液的載氧量,嚴重時可引致身體[[缺氧]],造成器官的永久性損害甚至死亡。
+
-
 
+
-
昆蟲
+
-
 
+
-
昆蟲的血(更恰當?shù)姆Q呼是[[血淋]]巴)不參與氧的輸送。昆蟲身上的[[氣孔]]容許空氣中的氧直接擴散到身體組織。
+
-
 
+
-
[[病癥]]
+
-
 
+
-
[[傷口]]流血
+
-
 
+
-
血管閉塞,可引致[[局部缺血]],令組織壞死。
+
-
 
+
-
[[血友病]]
+
-
 
+
-
[[白血病]]
+
-
 
+
-
貧血
+
-
 
+
-
[[地中海貧血]]
+
-
 
+
-
[[紅細胞增多癥]]
+
-
 
+
-
[[正鐵血紅蛋白血]]癥
+
-
 
+
-
經(jīng)血液傳播的[[傳染病]]
+
-
 
+
-
[[敗血癥]]
+
-
 
+
-
[[分類:生物學]][[分類:人體]][[分類:生理學]]
+
-
==參看==
+
-
*[[組織學/血液|《組織學》- 血液]]
+
-
*[[生理學/血液|《生理學》- 血液]]
+
-
{{導航板-血液學}}
+
-
 
+
-
{{導航板-血液及淋巴系統(tǒng)疾病診療手段}}
+
-
 
+
-
{{導航板-血液檢驗項目}}
+
-
{{導航板-血液}}
+
-
{{導航板-髓樣血細胞與血漿}}
+
-
{{導航板-輸血醫(yī)學}}
+

在2017年1月23日 (一) 12:36所做的修訂版本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破壞

關(guān)于“血液”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